食管炎因为黏膜襞不同程度水肿,隆起显示多发颗粒状息肉改变或称“汽泡征”为与早期食管癌鉴别的重要征象。 此外,还应结合内窥镜检查确诊。 内镜下食管黏膜面局限性充血,水肿黏膜血管纹理模糊,是慢性食管炎早期常见的表现。内镜诊断慢性食管炎,优于X线检查,可以减少漏诊,误诊. 慢性食管炎的内镜检查与X线检查基本一致;内镜与组织学检查存在一定相关性. 如果内窥镜发现食管黏膜有糜烂颗粒状改变和白色斑块易出血现象,一定要进行活检、组织学检查;X线检查重点观察第一口钡剂通过情况. 要注意详细观察适时摄片,才能发现早期不典型病变。同时注意追踪观察随访,以便早期发现癌肿或癌变,提高诊断准确性,以使患者早期及时治疗。
线检查:低张气钡双重对比食管造影显示病变有很好的效果,操作方便,患者无痛苦,它使食管扩张、黏膜展平、钡剂涂抹薄而均匀,能将食管黏膜表面微小病变清晰显示,而且还可显示病变部位形态大小范围等特征. 轻度慢性食管炎常不易与早期食管癌鉴别. 轻度慢性食管炎绝大多数病例黏膜皱襞粗糙、紊乱,病变区与正常食管界线不清,呈移行性,黏膜无中断破坏征象. 而早期食管癌与正常食管界线清楚,黏膜有中断破坏征象,局部管壁有僵硬感;食管炎常累及食管整个周径,而早期食管癌常累及食管周径之局部,特别是与早期食管癌平坦型(Ⅱ)鉴别较困难,平坦型(Ⅱ)表现为小结节囊状透亮区,黏膜紊乱呈现小颗粒状花纹,管壁局限性伸展不良,切线位表现为偏侧局限性管壁凹陷性增厚,其范围较短。
临床主要症状为烧心、胸痛,此为胃内反流物对食管上皮下感觉神经末梢刺激所引起. 内镜下分4级,主要表现为:①食管黏膜面局限性充血水肿,黏膜下血管纹理模糊是慢性食管炎最常见和最早的表现. ②食管炎膜糜烂或白色斑块披复而且易出血. ③黏膜隆起肥厚即颗粒样改变. ④食管小浅溃疡。
慢性食管炎慢性食管炎多发在食管中下段,以下段为主. 文献报道我国慢性食管炎主要是由于传统生活习惯使食管炎黏膜长期接触机械的温热的以及烟酒刺激和维生素缺乏而产生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另外内镜发现食管返流是引起慢性食管炎的又一重要因素。
中医认为,反位性食管炎可引起脾胃、肝、肺等脏腑损伤,而其病机关键为胃失和降、浊气上逆,对其治疗分别采用舒肝理气、和胃降逆,温中健脾、和胃降逆,养阴护胃、和胃降逆等个性化治疗。与此同时,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要保持良好心理状态,避免或克服忧思郁怒等不良刺激。做到禁烟戒酒,进餐有规律,饮食以高蛋白、高纤维、低脂肪为主,少食多餐,避免饱食,还应注意餐后宜直立,不宜平卧,睡前2~3小时不宜进食,不宜多食辛辣食品、浓茶、咖啡及其他酸性食品及饮料,以减少胃酸分泌量。
反位性食管炎最常见表现为烧心,即上腹部或胸骨后有温热感或烧灼感,并可向颈部放射。此系酸性胃内容物刺激食管黏膜引起,且饱餐、粗糙食物、甜食、浓茶、咖啡、饮酒、吸烟后容易诱发或促使烧心加重。熟睡时如有反流物进入气管,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咳嗽,甚至哮喘发作,反流至咽部,则可出现咽部异物感、阻塞感或烧灼感,并常伴嗳气、打呃等症状。如不积极有效治疗,严重时可出现食管出血、穿孔或狭窄等并发症。反位性食管炎患者做内镜检查时,可见红色条纹,红斑、糜烂、溃疡等变化。
反位性食管炎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食管黏膜发炎。饮食通过口腔咀嚼吞下后,经过食管向下蠕动入胃,由胃肠道进行消化、吸收,供给人体必需营养。正常人在食管下有一个可紧可松的“下食管括约肌”(LES),它具有压力和屏障作用,当进餐后吞咽时,“下食管括约肌”松弛,使食物顺利入胃。正常人用餐后虽也会有少量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但通过食物重力,食管向下蠕动及唾液吞咽作用,为时短暂,常无不适感,这种反流称为生理性胃食管反流。当“下食管括约肌”功能不全,食管清除反流物功能低下时,就会使食管黏膜受损,易引起病理性胃食管反流。此外,胃、十二指肠病变,功能紊乱,胃排空延缓,胃内压力超过“下食管括约肌”压力时也可出现病理性胃食管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