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外科 > 消化系统 > 肠胃炎 > 正文

反胃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4-17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病因病机

  反胃的辨治,可概括为寒、热、痰、瘀四类。①脾胃虚寒。证见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吐后即觉舒适,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缓无力。治宜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用丁香透膈散。若兼见面色?白,四肢清冷,舌淡白,脉沉细,为久吐累及肾阳。治宜益火之源、温运脾阳,方用附子理中丸加味。②胃中积热。证见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及酸腐稠液,面红,心烦口渴,便秘尿赤,舌干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治宜清胃泄热,方用竹茹汤。若兼见唇干口燥,大便干结,舌红,脉转细,为久吐伤津耗气,气阴两虚。治宜益气生津、降逆止吐,方用大半夏汤。③痰浊阻胃。证见经常脘腹胀满,食后尤甚,上腹或有积块,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或为痰涎水饮,眩晕,心悸,苔白滑,脉滑数。治宜涤痰化浊、和胃降逆,用导痰汤为主方。④血瘀内结。证见经常脘腹胀满,食后尤甚,上腹有积块,坚硬且推之不移,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或吐血便血,或上腹胀满刺痛拒按,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脉弦涩。治宜活血化瘀、和胃降逆,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

  注意调节饮食,戒烟酒辛辣等刺激之品,保持心情舒畅,房事有节,有助于反胃的预防与治疗。

  反胃起病缓慢,病初多表现为脾胃虚寒或胃中积热,适当调理,较易治疗。如久病形体日渐衰弱,发展为真阴枯竭或真阳衰微之危候,预后不佳。

  汉代《金匮要略》记载反胃的临床特征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并提出具体证治。唐代王冰在《素问》注文中认为此病的病机是无火,使脾胃无以腐熟水谷。元代《丹溪心法》认为反胃的病机为血虚、气虚、有热、有痰。明代《景岳全书》中的补命门火之说,是对此病治疗的重要补充。西医的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憩室,急、慢性胃炎,胃黏膜脱垂,十二指肠壅滞症,胃肿瘤,胃神经官能症等,凡并发胃幽门部痉挛、水肿、狭窄,引起胃排空障碍,有反胃症状者,均可参考此病的内容辨证论治。

  辨治

 

  反胃regurgitation /A stomach upset食后脘腹闷胀、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多由饮食不节、酒色所伤,或长期忧思郁怒,使脾胃功能受损,以致气滞、血瘀、痰凝而成。又称胃反、翻胃。

  反胃的发生,主要为脾胃虚寒、胃中积热、痰浊阻胃或瘀血阻络等,影响胃气通降下行,宿食不化而成。

  翻胃病名。

  ①即反胃。亦称胃反。见《肘后备急方》卷四。详见反胃、胃反条。

  ②指大便溏利,每食必吐之膈症。《医宗己任篇·膈症》:“有一种大便甚利且溏,每食必吐,是名翻胃。王太仆云:食入反出,是无火也,八味丸主之。此验症全在大便,如一干结,便非无火。一味滋润如前法。”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饭后反胃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