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外科 > 肝病 > 丙肝 > 正文

丙肝病毒治疗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6-17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新的发展方向还包括Toll样受体(TLR)拮抗剂,这是一组特别刺激内在免疫系统的小分子物质。在临床试验中,TLR拮抗剂包括CPG10101、TLR9拮抗剂、ANA-975和TLR7拮抗剂,分别进入Ⅰ期或Ⅱ期临床试验。令人担心的是,由于其较强的免疫刺激作用可导致不良反应。   免疫调节剂在未来,新的抗HCV治疗药物包括新型免疫调节剂,这是大部分专家均认同的理论。新的干扰素制剂,例如白蛋白干扰素等,都在试着降低给药频率。
  丙肝病毒治疗在初期临床试验中,telaprevir显示出较高的抗病毒潜力。在2008年EASL年会上报告的一项研究中,比较了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加或不加telaprevir治疗基因1型HCV感染初治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12周telaprevir联合24或48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利巴韦林组的SVR率显着高于48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利巴韦林组(61%和67%对41%),且复发率低,但telaprevir组患者的皮疹、腹泻瘙痒贫血发生率高。目前,该药正在准备开展Ⅲ期临床研究。2008年EASL年会上另一份报告显示,Boceprevir能显着降低干扰素治疗无应答基因Ⅰ型丙肝患者的HCVRNA载量。
  蛋白酶抑制剂HCV的NS3-4A丝氨酸蛋白酶作为一个抗HCV的药物靶点,已被长期关注。然而,针对其活动结合位点很难设计一种小分子抑制剂。BILN2061是第一个进入临床试验的药物,却因动物实验中的心脏毒性而被告停止。目前进入临床试验观察的两种蛋白酶抑制剂为telaprevir(VX-950)和boceprevir(SCH-503034)。
  另一个正在走向临床的聚合酶抑制剂为R1626。有研究表明R1626在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用药方案中,表现出了较强的病毒清除能力,且未出现R1626体内病毒变异耐药株。
  新的核苷类似物正在发展,其中valopicitabine(NM283)引人瞩目。在2007年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ASL)年会上,有学者报告了valopicitabine与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应用的Ⅱ期临床试验初步结果,提示valopicitabine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可保持HCVRNA持续抑制,且耐受良好。这表明,valopicitabine有可能成为将来联合方案的一种药物。
  未来:多种药物有待验证聚合酶抑制剂随着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药物的发展,借鉴其作用机制,第一个直接抗HCV药物为核苷类似物,其可抑制NS5B蛋白聚合酶,而这种酶是对于病毒复制至关重要。利巴韦林虽为核苷类似物,但其抑制作用较弱,一般与干扰素联合使用时起到协同作用。
  在2001年和2002年,Manns和Fried分别发表了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的临床试验结果,SVR率达到了49%~61%,较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疗效显着改善。至此,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治疗方案成为丙型肝炎的标准治疗方案,也是疗效最好的方案,被写进了欧洲、美国和中国的丙型肝炎治疗指南中,沿用至今。
  在2000年和2001年,Zeuzem、Heathcote和Lindsay等多位学者比较了聚乙二醇干扰素和普通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的疗效。结果提示,普通干扰素停药后的SVR率为9%~24%,聚乙二醇干扰素为20%~45%,疗效提高一倍,但与既往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疗效差别不大。
  1994年,Brillanti等首次报告了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丙型肝炎的研究结果。试验显示,在治疗期间,患者的ALT均明显下降,但停药后只有联合治疗组患者的ALT仍然维持低水平。结果还提示,联合治疗组的HCVRNA转阴率高于单用干扰素治疗,随访9个月,联合治疗组仅1例HCVRNA反弹为阳性,而单用干扰素组全部复发。这一研究结果提示了干扰素和利巴韦林的联合治疗可缩短疗程、提高SVR率。
  现在:联合治疗仍在继续当单独应用干扰素或利巴韦林治疗而发现效果不佳时,研究者开始尝试联合治疗。
  核苷类药物利巴韦林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有研究提示其对DNA和RNA病毒均具有抑制作用,因此研究者开始尝试用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丙肝病毒治疗1991年,Reichard等首次报告了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结果。1992年,Bisceglie应用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研究显示,治疗后所有患者的ALT均呈不同程度下降,但停药后出现ALT反弹;治疗中HCVRNA也有不同程度下降,但无一例病毒清除。
上一篇:丙肝可否治愈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