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发现,肠道微生态平衡与人类寿命及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由于抗生素滥用、工作压力大、精神过度紧张、饮食不规律等原因,不少人患上了顽固性肠道疾病,如慢性腹泻、便秘、结肠炎等。
慢性腹泻起病缓慢,病程长,指反复发作或持续2个月以上的腹泻,占所有腹泻的59%。严重而持续的腹泻可引起机体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营养不良及全身衰竭等。
腹泻被认为是五大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是导致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五大杀手之一。据WHO报道,每天有1万多人因腹泻而死亡,每10秒钟就有一人死亡。2000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每年约有8.4亿人次腹泻。
长期的便秘,会因体内产生的有害物质不能及时排出,因而被吸收入血液而引起腹胀、食欲减退、口内有异味(口臭)、易怒等自体中毒症状,会引起贫血、肛裂、痔疮、直肠溃疡,增加直肠癌的发病率。便秘本身并不会产生致命的危险,但如果患者年龄较大,且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因排便时必须用力,会使血压升高、机体的耗氧量增加,极易诱发脑溢血、心绞痛和心肌梗塞而危及生命。
导致肠道疾病的主要原因是肠道菌群紊乱,肠道微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益生菌数量减少,有害菌数量增加,致使肠道内肠液分泌减少、某些酶活性逐渐降低,肠蠕动能力下降,消化吸收功能减弱,结果是慢性腹泻和便秘等疾病的发生。
特别是在抗生素的影响下,肠道内对抗生素不耐受的益生菌和有害菌都被杀死,而某些对抗生素耐受的有害菌则存活下来,进而占据了那些被抗生素杀灭的益生菌的定植点,以特殊方式粘附于肠粘膜上皮细胞,使粘附处微绒毛丧失而致病,并可累及全肠道引起腹泻;有些有害菌粘附于小肠粘膜表皮产生肠毒素而引起腹痛、腹泻;少数菌产生的肠毒素可导致结肠炎,进而引起急慢性腹泻。此外,结肠炎进一步发展会累及结肠平滑肌,结肠动力下降,结肠运输缓慢,引起患者便秘。
选择微生态药品是预防和治疗肠道疾病的根本。因为微生态药品促进人体微生态系统恢复微生态平衡,从而获得标本兼治的效果。
(一)
肠道病用药三大误区
1、滥用抗生素
许多患者一有腹泻等肠道疾病,就选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这种做法是不科学和存在安全隐患的。抗生素进入人体后将肠道内有益的、有害的微生物无选择性地杀灭,许多正常菌群受到严重破坏,肠道微生态失去平衡,降低了肠道免疫力,从而导致内源性感染或二重感染,危及患者生命。
抗生素药物造成了我国有3000余万患者患有严重的慢性
肠道病。对于这类由于肠道菌群紊乱导致的
肠道病,用常规的中药、西药、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都只能起到暂时的缓解作用,治标不治本,收效甚微。
2、频繁换药
一些
肠道病患者治病心切,用药1-2天后不见好转,就急于更换其他药品。其实,任何药物发挥作用都需要一个过程,肠道菌群的恢复也需要一个过程,如果不按规定的疗程用药,当然达不到效果。特别是频繁更换抗生素,使肠道的正常菌群受到更大程度的破坏,使机体产生耐药性,反而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3、过早停药
部分
肠道病患者特别是腹泻患者常依症状服药,即病重时多服药,病轻时少服药,稍有好转就停药。这样做很容易造成治疗不彻底而使腹泻复发或转为慢性腹泻,给治疗带来更大的困难。
(二)微生态药品——治疗肠道疾病的理想药物
1、微生态技术简介
微生态学(Microecology)一词由德国Rush博士于1977年提出。我国的康白教授认为:“微生态学不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相互关系的生命科学的分支。”微生态学是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生态学,是一门新兴学科。
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外学者开始有目的、有选择地研制新一代微生态制剂服务于人类。以双岐杆菌、乳杆菌、乳酸球菌等人体内正常生理性细菌为载体,可以通过分子克隆、基因重组等生物技术,将外源基因转入,构建新菌株,然后再回到肠道内生长繁殖并表达有效抗原,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2000年8月,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了利用基因工程微生态菌表达白介素-10治疗粘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