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2.4 肌张力
3.5 应用脱水剂的护理
本组80例,男44例,女36例。早产儿16例,37周~40周60例,41周~44周4例,均有窒息史,符合HIE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在出生1周~4周内做头部CT检查均有异常。入院日龄为生后20 min~8 d,日龄20 min~24 h 65例,25 h~8 d 15例。
胎儿离开母体后,环境温度的改变使患儿温度处于下降期,应及时给予保暖,早产儿及低体重儿要放入暖箱中复温。一般来说,维持室温在24℃~27℃,相对湿度55%~65%之间。暖箱应根据体重及日龄进行调节,一般32℃~35℃之间。对早产儿喂奶、擦浴、试表、换尿布等工作须在暖箱内完成,每4 h~6 h测体温1次,有条件应进行24 h体温监测,保持体温恒定在36.5℃~37.3℃之间。否则体温过高,脑细胞代谢增加,对缺氧不易耐受;如果体温过低,脑血流量减少,不利于脑细胞代谢的改善,同时在寒冷季节易并发硬肿症,对治疗及预后极为不利。本组有5例并发硬肿症,8例体温不升,经治疗恢复正常。 3.2 氧疗
氧疗是治疗HIE的关键,合理而有效的氧疗,可迅速减轻脑的缺氧状态,使脑水肿得到改善。氧疗应采取就低不就高的原则,鼻导管吸氧,氧流量0.5 L/min~1 L/min,口罩面罩法1.0 L/min~1.5 L/min[2],经皮监测血氧饱和度,根据SaO2调节吸入氧浓度或氧流量。最好间断给氧,氧浓度在30%~40%为宜,高浓度吸氧不超过3 d,以免引起氧中毒。特别对于早产儿应警惕视网膜病的发生及加重生理性黄疸。在吸氧过程中应经常巡视病房,注意氧的流量,新生儿呼吸的频率、深浅度等。采用高压氧治疗者,10 d为1个疗程,1次/d,40 min/次~60 min/次,治疗压力0.13 MPa~0.15 MPa[3]。
新生儿免疫功能差,抵抗力低,易发生交叉感染,为此,我们要求做到减少室内人员,限制陪探视人数。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房间定时消毒,开窗通风。采用紫外线照射消毒,照射1次/d~2次/d,30 min/次~60 min/次,并每月空气培养1次。工作人员接触患儿及进行各种操作均应严格。吸氧用具如氧气管道、湿化瓶每日用0.2%的84消毒液擦拭,箱内用物每周更换消毒1次。做好脐部、臀部皮肤护理,每日用0.75%的碘伏棉签消毒脐部残端及脐轮,每日晨间及每次换尿布后用温水清洁会阴和臀部,皮肤皱折处可涂甘油或婴儿粉,经细心护理本组患儿无一例交叉感染发生。
意识状态是判断病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此类患儿会出现意识障碍,应注意密切观察意识改变。最初的意识改变多表现为过度兴奋,如易激惹、肢体颤抖、下颌抖动、睁眼时间延长或凝视,此时应及时与医生联系给予相应处理,以免病情加重,进入嗜睡、昏睡,以至于昏迷状态,失去救治良机。本组轻度HIE患儿意识障碍在生后2 d或3 d最明显,其后逐渐恢复,伴惊厥;重度HIE患儿生后即呈昏迷状态,常迅速恶化。本组1例持续昏迷3 d而救治成功,经随访留有后遗症。
脑组织本身不储存糖原,代谢所需能量主要靠血液中葡萄糖供应,因此应供给适量的葡萄糖,使患儿血糖维持在3.90 mmol/L~6.10 mmol/L,并根据血糖调整输液速度,一般6 mg/(kg·min)~8 mg/(kg·min),防止高血糖的发生。急性期患儿应暂缓喂奶,即使有吸吮能力的患儿也应延缓喂奶时间,减少喂奶次数,营养从静脉给予,输注速度用微量泵控制8 ml/h~12 ml/h,液体摄入量为60 ml/(kg·d)~80 ml/(kg·d)。患儿病情稳定后,以母乳喂养为原则。观察和记录患儿吸吮乳头能力,不能吸吮者可采用滴管或鼻饲进行喂养,给奶速度要缓慢,从少量逐渐增加,喂奶时取头稍高侧卧位,以免呕吐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注意观察患儿一般情况,如吞咽能力、吸吮能力、大便性质以及腹胀或呕吐等情况,并详细记录出入量,以供参考。
瞳孔的改变是脑危象早期观察的重要指标之一。应注意观察瞳孔是否对称、缩小、扩大及对光反射是否灵敏,做好动态观察,若发现瞳孔缩小或扩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常提示脑干损害,应争取尽早采取措施,以免造成不可逆后果。
1 临床资料
主要为兴奋和抑制两大反应。轻度HIE患儿常是过度兴奋状态,表现为易激惹、对刺激的反应性强以及自发性吸吮反射增多;中度以上HIE患儿常是抑制状态,表现为表情淡漠、肢体无自主活动、对刺激的反应低下以及各种反射不易引出或消失等。
新生儿神经功能稳定性较差,对外界干扰有较强的反应,易出现生命体征的改变,应每1 h~2 h测体温1次,对早产儿及低体重儿要随时监测体温变化,及时复温。呼吸不规则或暂停,呼吸快者可达126次/min,呼吸慢者3次/min~5次/min,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面色及口唇紫绀。
3 护理要点
3.6 合并症的护理
3.4 惊厥的护理
3.3 保证热量和液量
若患儿出现恶心呕吐、尖叫,提示颅内压增高,要及时给予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脱水剂首选20%甘露醇,用量0.25 g/kg~0.5 g/kg,4 h~6 h重复1次。目前用于降低颅内压快速而有效的有速尿、白蛋白、地塞米松等,可交替使用。使用甘露醇应密切观察,以防药物漏出血管外而引起皮下坏死,避免脱水太快,以免加重颅内出血。
随着病情加重,患儿可有颅内压增高表现,如前囟张力增高、饱满、颅缝分离,常伴有不同形式的惊厥,表现为两眼强直性偏斜或凝视、眨眼、吸吮、咂嘴、上肢游泳或划船的动作,以及呼吸暂停等。本组有20例出现过惊厥。对危重儿要加强巡视,及时观察有无抽搐、尖叫等惊厥先兆,一旦发生惊厥应及时使用止惊药物,使脑组织免受更为严重的损害或因惊厥窒息而死亡。
患儿出生后24 h内易出现惊厥,应保持患儿仰卧位,避免声光刺激,操作轻柔,及时发现惊厥先兆,如出现烦躁、尖叫等立即报告医师,及时遵医嘱应用镇静止痉药,常用药物有苯巴比妥钠、水合氯醛等,10%水合氯醛灌肠效果很好,用量1.5 ml/kg。注意用药剂量要准确,观察用药后效果,防止呼吸抑制、反应低下等不良反应。对惊厥频繁患儿随时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道分泌物多者应及时拍背吸痰,勤翻身,动作要轻微。
3.1 保暖
2.2 意识状态
1.3 结果
兴奋、易激惹、抽搐、淡漠、嗜睡、体温不升、昏迷、肌张力及原始反射异常、呼吸不规则或暂停。临床分度[1]:轻度41例,占51.3%;中度32例,占40.0%;重度7例,占8.7%。合并新生儿颅内出血8例,肺透明膜病变1例,硬肿症5例,15例在住院期间进行了高压氧治疗。
2.5 反应性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在围产期缺氧窒息,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并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脑病的表现,部分病例可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HIE是新生儿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围产期脑损伤最常见的原因,是新生儿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护理是综合治疗的关键性环节,因此,做好早期治疗和护理,减少脑损害对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科自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HIE患儿80例,经过积极治疗及临床观察护理,大大降低了后遗症的发生,取得满意效果。现将临床观察与护理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2.6 前囟张力及惊厥的观察
1.2 临床表现
【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周围性紫绀脑病的观察与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80例患儿中痊愈75例,自动出院3例,死亡2例。结论:积极合理而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周围性紫绀脑病治疗成功的保证。
合并颅内出血的护理:患儿要绝对静卧,抬高头肩部15℃~30℃,减少噪音,尽量减少对患儿的移动和刺激,护理和治疗集中进行,动作做到轻、稳、准。伴有头颅血肿要避免患处受压,并观察血肿的变化。合并呕吐的护理:本组有32例患儿出现呕吐,呕吐物为胃液及吸入的羊水。为防止呛入呼吸道,我们在采用头侧卧位的同时,应用36℃~38℃的生理盐水80 ml加5%碳酸氢钠20 ml洗胃,直至洗出液透明清亮为止。
2.3 瞳孔观察
本组平均治疗时间12.8 d,痊愈75例,自动出院3例,死亡2例。
2 临床观察特点
3.7 预防感染
HIE是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的主要疾病,也是脑瘫、智力障碍、癫痫等后遗症的主要原因。通过对80例HIE患儿的临床观察与护理,笔者体会到,密切观察病情是协助医生诊断和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而加强护理,了解新生儿特点,掌握病情变化是治愈患儿的重要保证。总之,要做好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观察与护理,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做到及时观察、正确处理、准确用药,从而提高治愈率。
2.1 生命体征观察
在观察中,轻度HIE患儿其张力正常,且无其他临床症状。部分轻度HIE患儿,其肌张力增高,提示有肌肉的痉挛,表现为肢体过度屈曲,被动活动阻力增高;中度以上HIE患儿其肌张力则多降低或呈严重低下,提示大脑呈抑制状态,表现为头竖立差,腘窝角>90°,四肢松软。
【关键词】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周围性紫绀脑病;观察;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