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来源与性质 人类由于缺乏葡萄糖内酯氧化酶,不能将葡萄糖-γ内酯转变为维生素C,需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C广泛存在于蔬菜水果中,以桔、柚、柠檬、蕃茄、山楂、豆芽、辣椒等新鲜果、菜含量最丰富;动物类食品中以肝、肾等含量较多,谷类及乳制品中含量甚少。维生素C是无色结晶体,水溶性,在干燥和避光条件下颇稳定。快速冷冻食物中不受破坏,溶液中的维生素C,如遇铁、铜等金属,或在pH7.6以上碱性液易氧化分解,所以洗煮蔬菜时间不宜过长,并不宜倾倒菜汤,泡、腌蔬菜时维生素C丧失亦甚多。
本病的治疗是多食新鲜水果和绿叶蔬菜,补充维生素C。因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性质不稳定,在储存、烹调中易被破坏,所以食用时以新鲜,未加工的生菜为宜。亦可直接食用维生素C,轻者100~500mg/日,重者600~900mg/日,吸收困难者可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
坏血病(scurvy),由维生素C缺乏引起,所以维生素C缺乏病主要是指坏血病。但维生素C缺乏不仅能引起坏血病,还与炎
症、动脉硬化、肿瘤等多种疾患有关。坏血病在历史上曾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
3.败血症饮食维生素C与抗体生成 免疫球蛋白中的二硫键(S-S),均由二个半胱氨酸组成。机体摄入的食物蛋白质含大量胱氨酸,需体内高浓度的维生素C将胱氨酸还原成半胱氨酸,以利免疫球蛋白的合成。
每100克绿茶中含维生素C180毫克,正常浓度的茶汤每100毫升含维生素C2—4毫克。维生素C在人体内参与许多氧化还原反应,并且有维持血管功能正常和提高机体抵抗力的作用。
主要由于食物中长期缺乏新鲜水果蔬菜(嗜酒、偏食等),或长期感染对维生素C需要量增多时,可患本病。基本病理改变是出血和骨骼变化,结缔组织细胞增生,细胞间质胶原蛋白形成不良,导致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产生皮肤、粘膜、骨膜下、关节腔、肌肉和齿龈出血。由于硫酸软骨素形成障碍,成骨细胞不能生成正常的骨样组织,软骨骨化生成障碍,钙盐在基质内沉着,形成临时钙化带,骨骺端骨质脆弱,易发生于骺分离、脱位、普遍性骨质疏松与萎缩。牙龈充血、水肿,齿质细胞退化、齿龈乳头增生及肉芽组织生长,并渐坏死。人体维生素C储量约1.5~3g,如无维生素C摄入,每日储量下降4%。当体内含量<0.1g时,可产生呼吸困难、水肿,少尿、神经病变,病情发展迅速。
1.参与体内羟化反应 体内许多主要物质的合成与分解,都需经过羟化反应;如胶原生成,类固醇激素或其它类固醇化合物的合成或分解代谢,以及各种药物或毒物的生物转化等,例如维生素C是脯氨酸及赖氨酸羟化酶的辅因子,催化胶原蛋白肽链上脯氨酸与赖氨酸,成为羟脯氨酸及羟赖氨酸。胶原蛋白含有12%羟脯氨酸及少量羟赖氨酸,是组成胶原蛋白四级结构的重要物质,维生素C缺乏时胶原蛋白合成障碍,使骨、牙、毛细血管间壁组织的间质形成不良,发生出血现象。维生素C并参与酪氨酸及色氨酸羟化,脱羧合成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坏血病患者由于上述神经介质合成障碍,可因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而致猝死。大量维生素C能促使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使高胆固醇血
症患者血胆固醇含量下降。
日本海军长年住在海上,靠饮粗茶来防治维生素C缺乏
症,日本的粗茶大多控制在海军手中。九十一师团长派人伪造了海军的粗茶票,冒领一批粗茶分给官兵饮用,成功地防止了坏血病的蔓延。这就是“救命茶”的传说。
维生素C又叫抗坏血酸。缺乏维生素C时引起齿龈、肌肉、关节囊、浆膜腔等处出血,又叫“坏血病”。特别在海战和航海中,由于缺少或者断绝含维生素C食物的供给而发生的坏血病,经过
饮食茶叶等能够使患者得到防治。
4.大量维生素C可提高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和环-磷酸鸟苷(cGMP)的含量 近年有人发现癌瘤病毒能使正常细胞内cAMP含量下降,而使细胞发生恶变。并认为提高细胞内的cAMP含量,可使恶变细胞再转为正常。但临床应用维生素C预防与治疗癌
症的作用未被证实。
维生素C具有广泛生理功能,现将其主要方面分述于下:
维生素C的副作用 过去认为长期大量应用维生素C对机体无害,过量可由尿中排泄。但近年证明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C,可能产生以下副作用①尿中排出的草酸显著增高,可能发生尿路草酸盐结石。在肾结石、痛风、半胱氨酸尿
症等病人应慎用。②可能降低妇女生育力,影响胚胎发育。故主张妇女服用维生素C量不超过每日2g;生长期儿童服用大量维生素C,易致骨病。③每日服用维生素C1g以上可引起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尿频;快速静脉注射可引起头晕、晕厥;长期大量服药后停用,可引起停药后坏血病。④下列疾病时慎用,G-6-PD缺乏,镰状红细胞贫血(可引起溶血加剧);抗凝治疗时(可干扰抗凝效果);糖尿病(可致尿糖假阳性)。
【维生素C生化、生理作用】
(二)生理作用 维生素C在小肠各部分均可以吸收,以空肠吸收为主。其主动吸收过程和葡萄糖相似;胃酸缺乏时吸收减少;口服1~11/2小时,血浆浓度达高峰。维生素C蛋白结合率低,在代谢旺盛的组织中含量丰富,但体内贮存少,体内半寿期为16天。维生素C由肝内代谢,极少量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经肾排泄,健康人血液含量约48.3~79.5μmol/L,含量与每日摄入量成正比。维生素C每日需要量成人约75mg,孕妇100mg,哺乳期妇女150mg,儿童30~50mg,生后第一周的早产儿因
饮食中含大量酪氨酸,应增加维生素C至每日100mg。血中维生素C超过饱和量(平均79.5μmol/L)时,尿中排出增多,如低于11.4μmol/L时,尿中不再排出维生素C。
【败血症饮食临床表现】
维生素C缺乏后数月,患者感倦怠、全身乏力,精神抑郁、虚弱、厌食、营养不良,面色苍白、牙龈肿胀、出血,并可因牙龈及齿槽坏死而致牙齿松动、脱落,骨关节肌肉疼痛,皮肤瘀点、瘀斑,毛囊过度角化、周围出血,小儿可因骨膜下出血而致下肢假性瘫痪、肿胀、压痛明显,髋关节外展,膝关节半屈,足外旋,蛙样姿势。
坏血病(scurvy)因缺乏维生素C(抗坏血酸)引起,临床特征为出血和骨骼病变。我国普通膳食中有大量新鲜果菜,婴儿又多哺母乳(母乳约含维生素C227.2~397.5μmol/L),大多均能维持维生素C生理需要量,因此,本病少见。
饮茶防治坏血病
坏血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早期有倦怠,食欲不振,烦躁或抑郁,随后出现毛囊角化、齿龈炎和广泛出血
症状。毛囊角化多见于前臂伸侧、腹部及大腿部,形成角栓,毛发卷于毛囊内,称为螺旋状毛发,皮肤亦干燥,类似维生素A缺乏病;齿龈炎表现为齿龈肿胀、发红、出血,牙齿松动,可因牙龈萎缩,牙槽坏死而脱落,常伴有口臭;皮肤出现瘀点或瘀斑,开始在毛囊周围,后波及大腿和小腿处,在撞击和受压处易发生带状或点状瘀点或瘀斑。如有创伤,其伤口愈口缓慢,常伴有继发感染和出血。本病患者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阴性。
【败血症饮食病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因战争的不断升级,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军的补给困难。驻守在日本北方岛屿的第九十一师团因长期给养供应不足,导致官兵营养不良。虽然第九十一师团没有直接参战,但是士兵在执勤时经常死亡。师团后勤部门查出士兵们的死因在于严重缺乏维生素C,大部分士兵死于坏血病。后勤部分发现饮用粗制茶叶是最可行的方法,茶叶中富含维生素C。
2.维生素C在治疗贫血中的作用 维生素C能促进肠道中铁的吸收,促进血浆转铁蛋白中的铁转移到铁蛋白,储存体内;并对网状内皮细胞释放铁起重要作用;维生素C参与Fe3+还原为Fe2+,使亚铁络合酶的SH基处于活性状态,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并参与叶酸在体内还原为四氢叶酸,并防止甲基四氢叶酸变为不可逆的氧化产物(甲酰叶酸),因此维生素C是治疗贫血的重要辅助药物。但大剂量维生素C可使维生素B12失活。
茶汤中含有多种黄酮醇、黄烷醇及其苷类衍生物,能帮助人体吸收维生素C,增强微血管的坚韧性,起到防治坏血病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