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据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成人t细胞白血病和t细胞淋巴瘤(atl/l)有高发地区,日本的西南部地区的九州和四国,为世界发病率最高地区。用htla-i抗体作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atl/l这类患者的血清均呈阳性反应;在这些患者的就家属中其抗体也常为高浓度,提示htla-i有传染性。但这种传染性并不强,因为在同一流行区相距很近的不同区域人群感染率相差很大,提示需要长期密切的接触才会感染。实验研究证明,htla-i主要感染淋巴细胞,通过细胞和细胞的接触而传播。htla-i的传播途径主要是:丈夫传给妻子,而妻子传给丈夫的比例则很少;母亲传给子女,主要通过哺乳,哺乳在6个月以上,约30%的婴儿呈阳性反应;供血者传给受血者等。
动物白血病病毒病因的比较研究有力地促进了对人类白血病病毒病因的探索。几十年来,人们在人类白血病病毒病因研究中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终于在1980和1981年分别在美国和日本两个实验室从人皮肤t细胞淋巴瘤和成人t细胞白血病(atl)的体外细胞培养中分离出c型rna病毒,这是至今为止第一个发现的致人白血病的逆转录病毒。大量的研究资料证明,它与人类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的发生有关,故称为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i型(htla-i)。
人类白血病病毒病因研究
由于小鼠白血病病毒诱发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模型与人类白血病的fab分类相似。这些模型是研究人类aml白血病病因、发病学和进行实验治疗的良好工具。
逆转录病毒的致癌机制,一种可能是病毒rna经逆转录病毒逆向转录成dna嵌入到宿主细胞基因组的原癌基因()附近,结果使细胞基因过表达;或嵌入抑癌基因内(如nf1肿瘤抑制基因)使其失活;另一种可能是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病毒获取细胞原癌基因并重组到病毒基因内,当这种新病毒颗粒进入另一细胞时可引起癌基因活化。
逆转录病毒在细胞中的复制过程:a、逆转录病毒与细胞特异的受体结合;b、病毒-受体复合物为细胞摄取;c、病毒核心释放入胞浆,病毒基因组rna拷贝成双链dna;d、病毒核心结构迁移至胞核,嵌入细胞的dna;e、病毒基因经细胞的rna多聚酶转录;f、病毒rna经过加工进入胞浆,翻译成病毒蛋白;g、装备成新病毒;最后从细胞膜上出芽,释放至细胞外。
根据病毒基因组的结构和致病机制可分为3类:第一类为慢性白血病病毒;第二类为急性白血病病毒;第三类为反式调节病毒。
白血病病毒按超微结构的形态属c-型病毒,其最大的特点是它含有逆转录酶,病毒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其rna为模板指导合成dna,然后在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上,成为整合状态的原病毒(provirus),由于这一过程与通常有dna-rna的方向相反,故名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
白血病的病毒病因是白血病病因学中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1908年ellermann和bang的实验首先证明病毒在白血病中的作用,他们用无细胞滤液成功诱发了鸡白血病 。在以后的40余年间,白血病病因研究无重大进展,直到1951年gross上证明小鼠白血病的病毒病因因子,他用ak系小鼠白血病组织无细胞提取液给新生的c3h小鼠(自发白血病为0.5%)接种,成功地诱发小鼠白血病的发生,并对这种病毒因子的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这一发现大大的促进了哺乳动物白血病病毒病因的研究,是白血病病毒病因研究的一个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