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一、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ED与内皮功能异常并存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的几种主要危险因素——高龄、吸烟、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在有勃起功能障碍(ED)的人群中出现率显著升高,而存在多个危险因素的人群ED患病率也显著升高,其中具有3个以上危险因素的男性ED患病率最高。
代谢综合征理论已经明确界定了腹型肥胖与CVD的密切关系,而男性符合代谢综合征要素越多,其罹患ED的风险也越高,符合其中4个要素的男性ED患病率高达40%。在代谢综合征患者中,ED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呈线性相关。
专家研究表明,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伴ED者在接受L-精氨酸后的血压反应和血小板聚集程度显示内皮功能障碍较无ED者更严重。糖尿病患者中ED的发生主要与血管和神经病变相关。
二、ED可能是内皮功能异常的早期表现
许多研究证实,ED与内皮功能障碍(包括血浆内皮素-1和黏附分子水平升高、循环内皮祖细胞减少)独立相关。
ED与内皮功能异常可能的内在关联在于,阴茎勃起依赖于海绵体神经末梢和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NO),而CVD危险因素可损害内皮细胞在神经活化后释放NO的功能,从而导致ED。
另外,一些尚未被阐明的危险因素如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胰岛素抵抗和氧化应激等也可能解释ED与内皮功能障碍之间的关联。
众多基础及临床研究已证实ED患者存在内皮功能障碍和NO生成(或活性)降低。凯泽等研究表明,ED是内皮功能障碍的早期表现。他们对30例患ED、但无明确血管性疾病临床表现或危险因素的男性患者与无ED、条件匹配的对照者进行了对比。两组受试者的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冠状动脉钙化、脉搏波速度或主动脉扩张并无显著差异,但ED患者的内皮依赖血流介导肱动脉血管扩张显著降低,提示ED可能是血流异常的首发表现。
这些研究提示,对临床医师而言,当患者因ED就诊时,有必要仔细检查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并建议患者接受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三、ED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预测因素
目前已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是CVD及其危险因素可预测ED,而近年一些观察性资料进一步提示ED可能是CVD的独立预测因素。
专家介绍说,一项大型临床试验的安慰剂组数据表明,在长达9年的随访期内,频繁或偶发的ED可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HR=1.45),并且这种关联独立于传统的CVD危险因素而存在。与吸烟、高血脂或心肌梗死家族史相比,ED对后续心血管事件具有相等或更强的预测效力。
在关于2型糖尿病的一项横断面研究中,分析表明与其他指标如吸烟、糖化血红蛋白(HbA1c)、微量白蛋白尿、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相比,ED对于无症状冠心病(通过血管造影术或负荷试验发现)是更为重要的独立预测因素。
尽管尚未完全确定,但初步研究提示ED是冠脉事件的一个重要独立预测因素。由于内皮功能障碍先于动脉粥样硬化而发生,这种可能性与所谓的“动脉尺寸” 假说相符。该假说认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临床症状可能在较小直径动脉(如阴茎动脉)、而非较大直径动脉(如冠脉)中先出现,该假说可被延伸至不同动脉床中内皮功能障碍的症状表现中。
四、PDE5抑制剂可能同时改善ED与内皮功能障碍
某些治疗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减轻体重、体育锻炼等)、某些维生素和膳食补充剂以及某些种类的心血管药物,其中一部分对ED也有一定改善作用。
5型磷酸二酯酶(PDE5)抑制剂的问世为ED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这类药物通过抑制PDE5、促进cGMP向蛋白激酶G的信号传导而增强了NO在平滑肌细胞中的生物有效性,从而维持了阴茎血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