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经常出现尿频、尿急症状,而尿液检查却查不出问题的情况,其实并不少见。在欧美国家18岁以上的人口中,大约有17%的人患有此病,以女性居多,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我国,近年来患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中老年妇女。
过去,由于对这种疾病的性质不了解,就把它称为“女性尿道综合征”、“不稳定膀胱”等。这种既常见又令人烦恼的疾病,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些妇女为了避免外出时找不到厕所的尴尬,只好尽量不外出。有的人则采取不喝水或少喝水的办法以期减轻症状。
后来,人们才发现,这类患者其实并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而是因排尿功能障碍引起的。直到2001年,才把这种症状正式命名为“膀胱过度活动症”,其真正的病因在于,负责排尿的膀胱逼尿肌过度活动、膀胱对储尿的感觉过敏,即使膀胱内只有很少的尿液也会产生明显的排尿感觉。临床上表现为尿频、尿急和急迫性尿失禁。必须明确指出,只有在排除了任何可能存在的器质性病变之后,才能考虑膀胱过度活动症的诊断。
对策:降低膀胱敏感度
对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治疗目的主要是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中医诊疗网建议患者写排尿日记,详细记录每次排尿的时间和尿量,以便医生分析病情。开始时可以采用生活方式干预、膀胱训练和盆底肌肉运动训练等方法进行保守治疗。通过膀胱训练,患者可掌握控制排尿的技能,打断精神因素的恶性循环。降低膀胱逼尿肌的敏感性方法:一是尽量延迟排尿,逐渐使每次排尿量大于300毫升;二是采取定时排尿的办法,提高生活质量。另外,临床实践证明,针灸治疗能恢复膀胱逼尿肌和括约肌的协调功能。
现在可供临床使用的药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M胆碱能受体阻滞剂,作用于逼尿肌上的M受体,从而减少逼尿肌的活动频率,缓解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尿频、尿急和急迫性尿失禁的症状。由于M胆碱能受体阻滞剂会同时作用于肠道、唾液腺,所以可能产生轻微便秘、口干等不良反应。还有一种是黄酮哌酯,它能解除泌尿生殖系统平滑肌的痉挛,降低引起膀胱排空的收缩效率,增加膀胱的容量,消除尿频、尿急的症状。
部分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合并有其他疾病,须同时进行治疗。比如,一些更年期妇女的尿频、尿急症状可能与体内雌激素水平的降低有关,在治疗时就可以适当加用雌激素。对症状较重的患者可以采取几种药物联合应用,加强对膀胱逼尿肌的抑制,可取得更满意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