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第三节 壮族经济、文化发展特点与壮医药的关系
壮族是岭南地区的土著民族 , 经过漫长的独立发展的时期 , 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前期 , 直到中原地区进入封建地主制社会 , 才由秦始皇统一 , 所以其经济与文化具有极强的个性 , 后来虽受汉族文化的强大影响 , 但仍在某种程度上保持其个性 , 这与壮医的产生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目前在壮族聚居地区己发现的旧石器地点有 100 多处 , 仅在百色、田阳、田东、平果等 4 个县境内的右江两岸的河流阶地上就发现了 75 处 , 并采集到各种类型的打制石器 1100 多件。这就说明早在旧石器时代 , 瓯骆先民们己会选择大小适中的砾石 , 直接用砾石进行捶击,制造出粗糙的、适用的刃部和尖端 , 以便在生产和生活中用于砍砸、挖掘。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这些砾石碰撞了人体某些部位可以使某些原有的病痛减轻或消失 , 以及在先民们劳动和与野兽搏斗中常被石块、碎石击伤 , 但在碰撞或流血之后 , 也可使某些原有的病痛减轻或消失 , 这种出于偶然的生活经验 , 经过若干年、若干人次类似经历不断重现时 , 引起人们重视 , 进而反复实践并总结流传下来 , 而成为现在的针刺疗法。另外 , 在柳州白莲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有烧骨、烧石、烧炭的遗迹 , 说明壮族先民早在原始社会就已使用了火。火的使用对人类的卫生保健非常重要。一、火可以御寒、防兽;二、瓯骆地区雨水多而潮湿 , 由于居住条件恶劣 , 人易患与之有关的病症 , 如痹证 , 火的使用可以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三、火的使用改变了壮族先民茹毛饮血的生食习惯 ,从生食过渡到熟食 , 缩短了人体消化食物的过程 , 同时火对食物起到灭菌杀虫的作用 , 减少胃肠疾病及寄生虫病的发生 ; 四、火的使用 , 为壮医热熨法、灸治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五、火的使用使食物范围扩大 , 促进了大脑的发育和身体健康。
到了新石器时代 , 生产力的提高 , 使先民增强了与大自然、野兽斗争的本领 , 生活来源有了保障 , 经济生活相应地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 其文化亦更丰富多彩 , 更重要的是 , 由于亚热带地理气候的特殊性 , 使这一切变化都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因此 , 新石器时代文化比前期旧石器时代文化 , 有了明显的进步 , 同时也大大地促进了医药卫生的发展。第一 , 原始居民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 , 有利于治疗经验的总结、传播及新药物的发现。第二 ,出现了原始村落 , 发明了干栏式居住建筑。这是壮族先民在恶劣环境下求得生存的重要卫生保健手段。同时 , 人畜隔离也体现了壮族先民的卫生保健意识。第三 , 发明了石器的磨光技术及陶器。在桂林曾瓦皮岩、柳州鲤鱼嘴、南宁豹子头等遗址出土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磨光石器 , 特别是大石铲 ,不仅个体硕大 , 造型美观 , 规整对称 , 而且通体光滑如镜 , 其石器的磨光技术和制作工艺已发展到了十分精巧的程度 , 为国内外罕见。在这些遗址还出士了陶器 ( 片 ), 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年代最为古老的陶器 , 有了陶器 , 人们就可以用它来炊煮食物和烹饪菜肴 , 有利于食物的消化 , 增进人体的健康 , 同时伴随着颐骆先民地区陶瓷文化的崛起 , 壮医陶针疗法逐渐出现 , 因疗效确切 , 简便易行,至今仍在壮乡民间流传不衰。第四 , 发明并发展了原始农业。新石器的出现 , 劳动工具的改进 , 使壮族地区的原始农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 由刀耕火种发展为锄耕农业 , 使人们在栽培农作物的过程中有条件对更多的植物作长期细致的观察和进一步的尝试 , 从而认识了更多植物的药用价值。第五 , 出现了家畜的饲养。家畜的饲养及狞猎、渔业的发展 , 为壮族先民提供了较多的肉类食物 , 久而久之渐渐认识了某些动物的药用价值及治疗作用。第六 , 随着采矿业的兴起 , 壮族先民逐渐认识了一些矿物药。除了卫生保健和药物知识日益丰富提高外一些医疗方法也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应运而生。由此可见 , 新时器时代的文化进步对壮医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