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壮医 > 正文

壮族医学理论体系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06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壮族称眼睛为“勒答”。壮医对眼睛极为重视,认为这是天地赋予人体的窗口,是光明的使者,是天地人三气的精华所在。人体脏腑之精上注于目,所以眼睛能包含一切、洞察一切,也能反映百病。眼睛长在“巧坞”上,直接受“巧坞”指挥,因此在疾病诊断上,把目诊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目诊可以确诊疾病,可以推测预后,可以确定死亡。人体内的脏腑气血,“三道”、“两路”、“巧坞”功能等,都可以通过目诊而获得相对准确的信息。

    壮医目诊的要义是:医者的眼睛可以洞察百病,患者眼睛可以反映百病。两者配合,就可以诊断疾病。老一辈壮医主要是通过肉眼观察患者眼睛的神采色泽、灵活度、干涩、视力、脉络等诊断疾病。至后代有总结发展和提高,并受牛、马等兽医目诊的启发,形成了现在的一套比较规范的壮医目诊法。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壮医目诊专家黄老五副主任医师,在继承前辈目诊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并借助现代放大镜技术,把壮医目诊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四倍放大镜下,他可以通过观察眼睛巩膜的色泽、形态以及眼睛上脉络的细微变化,来判断疾病的病位,辨别疾病的病因病性并作出预后诊断。初步的整理研究观察表明:人体不同器官、不同组织、不同部位的病变,都可以在眼白膜(巩膜)上有特定的讯号反映区;同一器官、组织的不同疾病,在反映区上可有不同的异变讯号。还可据以判断疾病的新旧轻重。他把目诊的规律概括为:着色深浅判新久,弯曲频率别轻重,脉络混浊有湿毒,脉络散乱为风毒,脉络近瞳属于火,脉络靠边属于寒,黑斑瘀来蓝斑虫,目诊仔细辨分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已将壮医目诊列为重点科研课题,下达给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壮医第一临床研究室,以期用现代科学技术阐明壮医目诊的原理并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

    壮医重视目诊,但并不排斥其他多种诊断方法。如问诊、闻诊、脉诊,甲诊、指诊、腹诊等,都具有一定的特色。特别是问诊主诉,是症状诊断的主要依据。那些造诣较深的老壮医,往往掌握多种诊断手段和方法,在临床上合参运用,得心应手。壮医基于天地人三气同步和人体也是小天地的认识,对人体与外界相通的一些器官,如眼、耳、鼻、口、舌等,认为又可作为人体各部分的缩影或反映,在疾病诊断上具有特殊的定性定位和预后价值。验之临床,往往也颇为准确,、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壮医对“三道”排泄物(尿、粪、泪、涕、呕吐物等)的观察也比较重视和认真,以其颜色、形态、气味、数量的异常变化,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

    五、调气解毒补虚——壮医的治疗原则

    壮医的这一治疗原则,是根据壮医对人体生理病理和病因病机的认识而提出来的,并有效地指导实践。调气,即通过各种具体的治疗方法(多用针灸、刺血、拔罐、引舞、气功等非药物疗法),调节。激发和通畅人体之气,使之正常运行,与天地之气保持三同步。气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疼痛以及其他一些功能障碍性疾病,一般通过针灸、刺血、拔罐或药物调气即可恢复正常。毒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红肿痛热。溃烂、肿瘤、疮疖、黄疸、血液病等急性炎症及器官组织器质性病变以及同时出现的功能改变。解毒主要通过药物的作用来达到治疗目的。有些毒在人体内可以化解,有些则需要通过“三道”来清除,毒去则正安,气复而痊愈。以虚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见于慢性病、老年病或邪毒祛除之后的恢复期内,治疗上以补虚为首务。壮医重视食疗和动物药,认为这在补虚方面尤其适用。因人为灵物,同气相求,以血肉有情之动物药来补虚最为有效。人应顺其自然,通过食疗来补虚最为常用。

    壮医上述治疗原则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年代。武鸣县西周古墓出土两枚医用青铜浅刺针,说明早在二千多年前,壮族先民就知道制作工艺水平很高的金属微针,作为调气治疗的主要医疗工具。1976年,广西考古工作者发掘贵县(壮族聚居地)罗泊弯一号汉墓,所得标本M1:248出土时内盛植物叶,经广西植物研究所鉴定为铁冬青,是流行于南宁的王老吉凉茶原料之一,同时是壮医极为常用的清热解毒药。壮医对毒药和解毒药的知识比较丰富,也佐证了壮医解毒治疗原则的形成是有实践依据的。食疗在壮族地区不仅壮医熟谙其法,而且几乎老幼皆知。一些山珍野味,因生长于大自然和深山老林,得天地日月纯正之气最多,壮医认为其补力更胜一筹。对动物药的长期应用,壮医形成了一些颇带规律性的经验:如虫类药祛风止痛镇惊;鱼鳞之品化瘀通络,软坚散结;介甲之属滋阴潜阳,安神定魄;飞禽走兽滋养气血,燮理阴阳等。血肉有情之品气血双补,且多为美味食物,虚人常服自然有益,盛者宜少食,更不可过量,过量或腐臭则成毒之害。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