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壮医 > 正文

第九章 壮医药的研究、发掘、整理及现状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10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对于壮医药的研究、发掘与整理,是全国解放后,尤其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以后,在党的民族医药政策指引下逐渐开展起来的。自1986年底开始,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的统一部署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少数民族医药古籍整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直接领导下,由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及广西中医学院壮医研究室牵头,在各有关地、市、县卫生部门及民族部门大力支持协助下,在壮族主要聚居区一一广西展开了大规模、长时间、组织严密的民族医药普查整理工作,与此同时查阅了大量的有关文献资料,收集到30000多条民族民间验方、秘方,采集了数以万计的民族药、中草药标本,以此为基础编著成《广西民族医药验方汇编》这部百万字的专著。这是民族医药古籍普查整理获得的重大成果,同时也是壮医药临床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的标志。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还对流传于壮族民间的草药内服、外洗、药罐、熏蒸、敷贴、佩药、角疗、药刮、灸法及针法等40多种治疗方法进行了发掘、整理、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详见第六章第六节)。例如,由黄瑾明教授、黄汉儒主任医师等发掘、整理的"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于1992年3月通过专家鉴定,并获广西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还有一批科研成果通过了自治区级鉴定或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大量的民族医药调查资料表明,壮族医药是客观存在的,其历史是悠久的,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证实壮医壮药的临床效果是肯定的,因此其前景是乐观的,值得进一步发掘研究、应用推广。

    有部分学者尝试以个人的努力对壮医药进行挖掘、整理,并取得可喜成就。如20世纪50年代末期广西柳州地区人民医院覃保霖对壮医陶针疗法进行发掘、整理,在《中医杂志》1958年第3期发表了《壮医陶针考》一文,并于1959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陶针疗法》一书,书中绘制了常用的陶针穴位图谱,并详细列出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1981年,罩保霖在《中华医史杂志》第4期发表了《壮医源流综论》一文,对壮族医药史进行了初步的探讨。1979年,广西桂林铁路医院苏汉良对流传于柳州、河池地区的壮医脉诊法进行初步整理,在《铁道医学》1979年第6期发表了《壮医民间脉诊的探讨》一文。上述关于壮医的早期研究,属于自发的性质,由于缺乏组织,所以范围不够广,研究亦未能深入。

    第一节 党的民族医药政策对壮医药研究的促进作用81

    第二节壮医药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近况83

    第三节 壮医药现状和发展前景92

【中医诊疗网】www.zlnow.com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