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对小儿风症的认识。小儿风证的含义是广义的,认为“病痉”与津液气血有关,男妇皆有,如过汗变痉,风病误下变痉,疮家误汗变痉,产后汗多遇风变痉,跌扑破伤冒风变痉,表虚不任风寒变痉,失血过多变痉等等,而小儿初生,阴气未足,性禀纯阳,身内易致生热,热盛则生风生痰;小几腠理不密,更易感寒邪,寒邪中人,必先入太阳经,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所以病则筋脉牵强,遂有抽掣搐弱,故一般临床上对频繁抽风和意识不清的都叫“惊风”,分为急慢二型,有急惊属实,慢惊属虚的说法,发病主要原因是外感时邪,内蒸痰热及久吐久泻,脾虚肝盛等,小儿风证分72种,阳风、阴风、半阴半阳风各24种。
阳风:嘻笑风、项直(强)风、蛇舌风、天丑风、太阴风。太阳风、上脑风、中脑风、下脑风、五软风、黄疸风、热肝风、惊哭风、塔头风、红皮风、胀血风、急性风、吐酸风、最慢风、前天脐风、急惊风、吹气风、凹脑风、凸脑风。
阴风:疳积风、血痛风、骨痛风、血筋风、摆肾风、反腥风、痰肺风、擂头风、全身不遂风、锁喉风、噤口风、慢性风、慢胀风、慢脾风、斑毒风、香酸风、迷气风、神法风、摆接风、痿则肉风、嗳气风、吐血风、吞血风、钱毒风。
半阴半阳风:单蛇出洞风、双蛇出洞风、牛鼻风、地丑风、日丑风、皮痛风、心风、锁肚风、半身不遂风、单卫风、双卫风、黄皮风、迷心风、祛痛皮风、砂惊风、痹麻风、迷痰风、胎毒风、慢惊风、痞血风、麻木风、肾重风、肺重风、胞皮风。
还有脐风、赤游风。慢窍风、法钱风等不在72种风证之中,患者临床表现象现代医学的“流脑”、“乙脑”等脑髓病变者,畲医也认为属“风证”,也用治疗风证的中草药治疗,但剂量较大,临床上也有疗效。
畲医对疾病有独特的分类法与命名法,将疾病分为寒、风、气、血症和杂症五大类,每类又根据症状分为72种。对疾病的命名或根据病变部位(如长在腹部的疖肿称肚疗,长在项部的疖肿称项虎等),季节时期不同而命名(如暑痧、寒痧、风痧等),或仿动物的形态特征(如蛇痧、家痧、兔痧等),或根据患者病痛发出的声音(如鸭痧、狗痧、蜜蜂痧等),或根据患者发病时的体征(如反弓痧、羊舌痧等),或根据患者自觉症状(如穿心痧、蚂蚁痧等),或根据治疗方法特点而命名,形象通俗,容易记忆,自成体系,富有特色。
畲医用药遵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基本法则,药品以植物药为主的自然药物,且鲜品居多,常用单味,也用复方。用药讲求新鲜,过年药一般不用;以原生物为主;少数经过特别的加工炮制,常以鸡、鸭、猪脚、猪肚、猪心肺、猪肉、糯米酒、红刺、红糖或白糖、蜂蜜、童便等佐之,注重以脏补脏,讲究煮药方法,重视服药时间与忌口,用药剂量都比较大,常用畲药有300多种。
畲医注重养生之道,认为动者不衰,乐则长寿,修身养性,听天由命,“竹子树木日晒雨淋长得快,镰革(镰刀)常磨勤使才会利”,这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脉相承,因而通过图腾信仰的各种祭祀活动和传统的民族节日,以千姿百态的畲族民间音乐舞蹈,独树一帜的畲家武术,妙趣横生的民族游戏等加以表现,使舍民乐而忘忧,娱以解乏,身体强壮,“邪不胜正,病邪贼风也无法为害”,以期达到强身健体,益寿延年,体现畲族别具一格的养身之道。
摘自中国中医药网
【中医诊疗网】www.zlno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