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羌族是我国56个少数民族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作为古代羌族的后裔,现今的羌族主要生活在四川省阿坝州西北部的茂县、汶川县、理县、松潘县及绵阳市的北川县等。几千年来,羌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与疾病作斗争创造出来的羌医药体系,从古到今广泛流传民间,深受群众的信赖和喜爱,为本民族预防和治疗疾病作出了贡献。
一、羌医药的发展现状
1.羌族与羌医药的分布
羌族主要分布和聚居在四川省泯江上游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理县和松潘县镇江关、黑水县西尔以及绵阳市的北川县等地带。羌族大多居住在海拔
1200~3000米的半高山,少数分布在公路沿线。由于受羌民族自身发展的影响,以及历史地理环境、语言、文字等方面的限制,羌医主要流传、散布于民间。从1991年开始,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经过初步收集、整理、推广和应用羌医羌药,为羌医药的继承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2.历史沿革及发展背景
羌医羌药主要是以经验医学的形式传承,即以家传或师带徒的方式,通过言传口授、药方对换等方法传授。习业者在实践中逐步认识药物,熟悉药性,掌握药物的生长特性,采集季节,炮制加工技术和内外治疗方法等实际经验,使得医药合一的羌医羌药在民间世代传授。羌医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挑刺、放血、打通杆、针灸、推拿、按摩、刮痧、拔火罐。羌医用药具有独特风格,其药物组合多为个人经验积累,无应用的统一标准和固定原则,善用单方、验方、秘方治疗疾病。在药物的使用上,多系本地野生药物,干鲜并用,多数不需炮制而直接使用,具有新鲜、味浓、治疗效果好等特点,只有外用药物和剧毒药物才进行加工炮制。
早在二世纪初期,羌族就懂得了用羚羊角、鹿胎、麝香、鸡胆等治疗疾病。陶弘景对《本草经》的注释和补充中,明确阐述了川西少数民族地区的药物达20余种,如:寺格(羌活),独特产于茂州(茂县)、威州(汶川县)。此外,对大黄、当归、黄芪等品种,产地和功效都有详细记载。清代《茂州志》在山川纲中记有:“五味山盛产五味子”,药物有:羌活、独活、崇迪(大黄),天麻、葛白(贝母)、雪莲花、冬虫夏草等。由此可见羌医羌药在羌族地区有着较深的群众基础。
3.羌医药的独立机构逐步形成
由于古代羌族无文字,造成了羌医药知识不能以书籍形式记载、传承,羌医药知识和临床经验和技能主要是以家传或师承方式,通过言传口授,方药对换等方法传授给后人。目前,除茂县、汶川县、理县、北川县等羌族集居区的国有医疗机构和民间散在从事羌医药事业的技术力量外,还有一些人员在羌民族的发展迁徒过程中分布于州外。据不完全统计,从事羌医药研究、推广、应用的人员约有200余人。
鉴于羌民族的历史和羌医药的发展状况,阿坝州早在90年代初就成立了“茂县羌医药研究中心”,现改为茂县羌医药研究所,抽调6名工作人员从事羌医药的资料收集、挖掘、整理研究和推广应用工作。除此以外,汶川县威州镇羌医骨伤医院和成都市金牛羌医骨伤医院也分别开展了以推广、应用、研究羌医羌药为主要特色的医疗机构。
4.羌医药的发掘整理取得初步成果
阿坝州在1992年成立“茂县羌医药研究中心”的同时,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申报了《羌族民间医药收集整理》课题计划,1993年该课题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第三批民族医药课题。历经4年的努力,将调查收集的民间羌医药资料,以及200余首单、验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整理。对羌医药的起源、变迁、流传等方面的历史、现状以及羌医羌药的理论、诊疗特点作了客观、实际的记载和研究,撰写了课题论文,整理、载册118首羌医药单、验方(包括外治法)。该课题填补了羌医药研究空白,获得了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