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中国中医药报 2010年11月29日
□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
温胆汤出自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原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生姜、甘草组成,用于治疗大病后虚烦不眠,眩晕心悸,呕吐,嘈杂,甚则癫痫等症。后世医家加入茯苓,故有温胆汤从“二陈汤化裁”之论。
温胆汤临床常用于久病之后有痰饮郁蓄,未能尽消,加之胸膈余热未清,胸胁气机失和,因而产生虚烦惊悸等症者。方用治痰饮的常用方二陈汤去乌梅,加竹茹清脾胃郁热,枳实破滞去痰。全方无治胆之药,但有清痰利气,调畅气机之功。气机调和则胆之痰热自去,邪去则正安,至于有“温胆”之名,实则是因“胆欲不寒不燥,其性平和,可温和胆腑”。《医方集解》录温胆汤为和解剂,属于调和肝胃的常用方,对肝胃不和,痰热为患之胸闷口苦,恶心呕吐,虚烦不眠均有很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