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中国中医药报 2011年4月22日
□ 范铁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金匮要略》云:“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由此看来,治疗湿病当微发其汗、利小便。
“微发其汗”的原因
“微发其汗”原因有二:一是气候因素,“值天阴雨不止”自然界中湿气重浊,易侵袭人体致病。二是汗不得法,“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致使风去湿存。《金匮要略论注》云:“值天阴雨,则湿更甚,可汗无疑,而不愈何故?盖风性急可骤驱,湿性滞当渐解,汗大出,则骤风去而湿不去,故不愈;若发之微,则出之缓,缓则风湿俱去矣。”
“微发其汗”的机理
湿邪在表,侵袭人体,当汗出而解,诚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通过应用温热药物,以达到振奋阳气,蒸腾肌腠,开发玄府,使表湿化汗,随风而出,则风湿俱去,病自愈。
风湿之邪乃风邪与湿邪相合而成。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容易表散;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易阻碍气机,难以骤除,如发汗过多,则风气虽去而湿邪仍在,故不可大发其汗。如《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云:“无汗,则当发汗以解之也。值天阴雨不止,则其湿胜于风;若大发其汗,阳气奔腾,而风为阳邪,随气而泄,湿邪阴滞,故反遗留而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必通其阳气,调其营卫,和其经络,使阴阳表里之气周流,则其内湿随三焦气化,由小便而去,表湿随营卫流行,化微汗而解,阴湿之邪既解,风邪未有不去者。”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阳加于阴谓之汗”,阳气的存在依附于津液,津液是阳气的载体,若汗出太过,则阳气随汗而外泄,致“气随津脱”,有亡阳之虞。正如《金匮要略心典》云:“风、湿虽并为六淫之一,然风无形而湿有形,风气迅而湿气滞,值此雨淫湿胜之时,自有风易却而湿难除之弊,而又发之速而驱之过,宜其风去而湿不与俱去也。故欲湿之去者,但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而湿邪自无地可容矣。”此外,若汗出太过,会耗损人体正常阴津,有伤阴之弊。故应微发其汗,以防止“伤阳耗阴”的发生。
“利小便”的机理
“湿痹之候”,乃内湿、外湿相合的证候,多因患者脾胃虚弱,或外湿内侵而形成。湿邪内阻,影响膀胱气化则小便不利,湿趋大肠则大便反快。若内湿不去则阳气难以外达祛除外湿,故但当利小便,小便得利则内湿去,阳气通,太阳膀胱经气自盛,关节之外湿亦除。正如李东垣所说:“治湿不利其小便,非其治也。”
总之,治湿之法,“微发其汗”,使阳气周流全身,缓缓蒸发,则风邪与湿邪同时随汗而排出体外,则风湿之邪尽去,又不至于伤阳耗阴;“利小便”,使内湿去,阳气通,经气畅达,湿气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