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中国中医药报 2011年7月29日
□ 高卫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医疗实践模式。然而对于初学者,往往在实践过程中遇到很多的困惑,尤其是对于一些有一定基础的中医师,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初诊开出的方子效果很好,到二诊或者三诊的时候,疗效就没有首诊的疗效好,或者疗效很差,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查找原因。
医者“态度”
医生看病首诊“望、闻、问、切”往往比较仔细,辨证也比较准确,往往会受到很好的治疗效果,随着疾病向着好的方面转化,其疾病的病机往往也会发生变化。但是第二次面诊的时候,往往会沉浸在首诊的治疗效果当中,不能像首诊那样仔细辨证,忽视疾病的变化,从而导致再诊效果的不理想。这就要求我们医生要有恻隐之心和同情之心,只有我们用心去体会病人的痛苦,才能促使自己在辨证上下功夫,时刻提醒自己注意疾病病机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故凡成大医者,必以“德”为先。
对药性的把握
我们现在中医教学,把中医和中药分成了两个专业,导致好多中医不懂中药,甚至不认识自己每天开的中药,更不要说对中药炮制的研究了。这就直接导致中医师对于中药药性的把握不足,进而在治病的过程中即使是知道了病机的变化,却不知道怎么去调整药物。
国学大师章太炎曾患黄疸,被他自己治好了。后来又病“宿食”,依旧自开处方,谁知却引起发热;再服小柴胡汤四五剂,仍然无效。他只好去找当地名医仲右长求治。仲医生说,您所开的处方倒也不错,但不该将小柴胡汤原方中的黄芩减去而加芍药。章太炎后来按照仲医生修改过的处方服药,仅仅服用2剂就取得了良效。章太炎深有感触:“增损一味,神效至此!”所以我们要把握好每一味中药的功效、性味归经和升降沉浮。
对药物“剂量功效”的把握
俗话说: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剂量。有些中药不同的用量,所起的功效是不一样的,如柴胡3~6克主要是起升阳的作用,9~12克主要起疏肝解郁的作用,15~30克主要起退热泻下的作用。如首诊高热的时候用大量的柴胡解热,二诊时高热已退,只是有点肝气不舒,这时候就需要减轻柴胡的用量,使其适应新的病机特点。
方中药物的配伍剂量,决定了这个方子的疗效,尤其是经方,任何一个药物剂量有变化,就不是原方了。笔者以前用三仁汤治疗湿温证,用三仁汤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后来读《温病条辨》,并参考吉良晨的《临证治验录》发现,方中白蔻仁的用量很有讲究,相对于杏仁的五钱和生薏苡仁的六钱,白蔻仁只用了二钱,方领悟到本方用杏仁开宣肺气,以恢复肺通调水道之功;用生薏苡仁甘淡渗湿以利小便,同时本品微寒兼可清热,使湿热从小便而去。由于本方治疗的湿温是湿大于热,故治疗以祛湿为之,兼以清热。白蔻仁入中焦,有健脾祛湿之效,但本品辛温,气味芳香,量大有助热化燥之弊,故小量用之,但取其芳香化湿之性,畅达中焦气机之功。所以临证应用三仁汤,白蔻仁一般用3~6克,效果很好。
服药方法和饮食禁忌
如果辨证用药没有问题,但是对于药物的服用方法和饮食禁忌没有交代清楚,同样会影响疗效。如外感热病,因为其病机变化迅速,治疗这类疾病需要急煎频服,可以一天服两剂,甚至三剂,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在病机尚未变化的情况下迅速治愈。所以我们在治疗一些急性病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病情的变化,随时调整服药的时间和频率,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饮食禁忌也是中医治病的重要程序,《素问·热论》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伤寒论》桂枝汤方后注说的很明白,外感病要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现在有的中医师往往不向病人交待服药方法和饮食禁忌,这样不但会影响疗效,也是一种对病人极不负责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