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临床 > 中医五官科 > 正文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5-07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有称为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粘液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慢性可因急性期未得到及时与恰当的治疗,或反复发作、迁延而致。本病冬、春季多见。小儿及成人均可发病,为小儿常见的致聋原因之一。咽鼓管阻塞是本病的基本原因。感染及免疫反应亦被认为是本病的重要病因。临床表现
    以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听力减退及耳鸣为最常见症状。常发生于感冒后,或不知不觉中发生。有时头位变动可觉听力改善。有自听增强。部    分病人有轻度耳痛。儿童常表现为听话迟钝或注意力不集中。
就诊指南:
    1、治疗原则为改善中耳通气,清除中耳积液及病因治疗。
    2、使咽鼓管通气可以用呋麻液等点鼻药,但急性期不能用力擤鼻,慢性期时可用咽鼓管吹张等治疗。
    3单侧者及伴有头痛或者鼻出血、颈部包块者应尽快就诊,排除鼻咽癌的可能。
    4、积极治疗鼻咽或鼻腔疾病:如腺样体肥大者,行腺样体切除术。下鼻甲后端肥大者,行下鼻甲后端部分切除术。
    5、急性期可选用抗生素,预防或控制感染。用地塞米松或强地松口服,作短期治疗。 但有报道称儿童急性期用激素并不能改善听力。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系中耳粘、骨膜因化脓性致病菌侵入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以耳痛和流脓为主要特点,是耳科常见病之一。治不及时往往演变为慢性而迁延难愈。中医学称为“脓耳”、“聤耳”、“耳疳”、“底耳”、“耳痈”、“耳中生毒”等,俗称“烂耳”、“流耳脓”。因本病每致听力损害,影响患者学习、工作及生活,甚至可出现合并症,危及生命,故应积极做好防治工作。

未病先防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积极防治伤风感冒、鼻塞、(鼻九)嚏等;避免不适当的擤鼻、咽鼓管吹张术和鼻腔冲洗术;小儿哺乳时要采取适当的体位,避免头位过低及哺乳后旋即降低头位;初学游泳者,应在老师指导下循序进行,以防方式不当,污水呛入;积极治疗邻近器官的感染,以防蔓延。

  出现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大便秘结等肝胆火盛证候者,宜尽早清泻。可服龙胆泻肝丸,上清丸之类成药。

既病防变

  一旦形成本病,应尽早彻底治愈,以防引起急性乳突炎等,或治不彻底形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颇难治愈。

    (一)中药治疗

  可用蔓荆子散疏散风热,解毒消肿,蔓荆子10克、甘菊10克、升麻10克、前胡10克、生地20克、赤芍10克、麦冬10克、木通10克、赤苓10克、桑白皮10克,或用龙胆泻肝汤清肝泻火,龙胆草10克、生栀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生地15克、车前子10克(包煎)、泽泻10克、当归10克、木通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二)外治

    1.清除耳道内脓液:可用消毒棉签将耳道内的积脓揩擦干净。如脓液较粘稠者,可先用3%双氧水洗净。

    2.滴耳:可用黄连滴耳液(黄连10克、枯矾6克、冰片2克、甘油),或新鲜虎耳草捣汁滴耳。

    3.吹药:可用烂耳散(穿心莲10克、猪胆汁3克、枯矾3克)或红棉散(锻龙骨15克、海螵蛸15克、冰片3克、胭脂、水飞黄丹适量),以纸卷吹入耳内。但须注意药粉必须研得极为细腻;吹前必须把耳道内积脓液清除干净;每次吹入的药粉不能太多;每次吹前须清除耳道内残存的药物。

  另外,因药物气味芳香,必须密封保存。

    (三)针刺疗法

上一篇:巩膜炎
下一篇:鼻出血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