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乙肝治疗不等于终身吃药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教授,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副理事长王钊教授和解放军302医院肝病科主任张鸿飞教授做客搜狐访谈,三位专家指出,公众对慢性乙肝存在一系列认识误区,如不破除,不仅影响乙肝患者及病毒携带者的身心健康,也影响我国乙肝防治事业的长远发展。
误区一:与病毒感染者接触就会被传染
庄辉介绍,乙肝病毒传播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传播。一般的日常生活接触,比如共同进餐、一起工作,都不会传播乙肝病毒。成年人即使发生急性乙肝,转变成慢性乙肝的比例也只有5%,不必过分紧张。“将乙肝检查‘请出’入学就业体检项目,不仅体现了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尊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同时也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作为基础”,庄辉院士表示:“这一新政不仅是人道的,更是科学的。”
庄辉指出,预防乙肝的最好办法仍然是给尚未感染乙肝病毒的正常人注射全程的乙肝疫苗,使其产生保护性抗体。与乙肝病毒携带者接触应注意避免皮肤、黏膜的破损。世界卫生组织目前推广预防乙肝的策略是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儿童补种和高危人群接种。我国也要求,婴儿出生以后24小时之内接种疫苗,越早越好。从2009年开始已实施对15岁以下儿童的补种。
误区二:慢性乙肝一定会在母婴间传播
“乙肝母亲会不会生出乙肝宝宝”成了许多家庭的隐忧。有统计显示,我国因母婴传播所导致的慢性乙肝患者约占我国乙肝患者的1/2。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和e抗原双阳性母亲所分娩的新生儿,出生后若不采取任何免疫预防措施,约90%可成为乙肝病毒感染者。
在产前、产时对孕产妇进行适当干预,同时在产后对新生儿进行免疫保护,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方法。庄辉指出,对于单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即乙肝病毒携带者,无需进行药物治疗,可正常生育。而“大三阳”的病毒携带者,即乙肝表面抗原、e抗原和核心抗体阳性,或“小三阳”病毒携带者,即乙肝表面抗原、e抗体和核心抗体阳性,同时伴有乙肝病毒DNA阳性,则说明携带者有明显传染性,也可能伴有肝细胞损伤,需要进行积极治疗。最好待携带者“双达标”,即乙肝病毒e抗原转阴、同时乙肝病毒DNA下降至正常水平后再准备生育。
庄辉强调,在乙肝病毒携带人群或感染人群分娩过程中,应加强对新生儿的保护。新生儿出生后应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随后在孩子1个月和6个月时再分别注射乙肝疫苗。采用上述联合免疫的方法,阻断母婴传播的成功率可高达90%~95%。对于目前一些医疗机构采用的、针对携带乙肝病毒的产妇孕期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或抗病毒药物预防治疗的方法,庄辉表示尚无循证医学证据证实,不予推荐。
误区三:盲目追求表面抗原“转阴”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转阴是很多病人的梦想。张鸿飞表示,目前长效干扰素等药物确实有助于提高转阴比例,但只能帮助10%左右的患者。没有必要盲目追求转阴,抗病毒才最重要。她说,实现病毒表面抗原转阴就像赢得“金牌”,其实能赢得“银牌”也很好。对e抗原阳性患者来说,“银牌”就是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即“大三阳”转为“小三阳”,这能大大降低患者日后患肝硬化、肝癌的风险。
误区四:乙肝得终身治
“近十多年来,乙肝治疗进展非常快。”张鸿飞说,最大的突破就是抗病毒治疗。她说,合理的治疗方案应是“有限疗程”,即治疗一段时间可实现停药,且病情不反复。以e抗原阳性患者为例,“有限疗程”的条件是病毒DNA呈阴性,且发生e抗原血清学转换,此后再坚持治疗1年左右就有希望停药。今年亚太肝病年会发布的最新临床研究数据显示,替比夫定在该方面优势明显。采用替比夫定治疗4年,患者累计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为54%;而对于接受替比夫定治疗24周时乙肝病毒DNA检测不到的患者,4年的累计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更是高达66%。
我国有9300万乙肝病毒携带者,每年近30万人死于肝硬化、肝癌等相关疾病。王钊最后表示:“我们既要讲‘这就是乙肝……’,也要讲‘这不是乙肝……’以帮助公众尤其是乙肝患者走出误区,积极接受治疗。”
延伸阅读:
十种男人最易得肾虚
诱发肝癌六大因素
血糖高无病也要控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