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临床 > 中医内科 > 正文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症治疗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4-03-20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引言: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重者发生溃疡病变。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病情轻重不一,多呈反复发作。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

溃疡性结肠炎归属于中医“泄泻”、“痢疾”等范畴。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常因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感受外邪等导致脾胃功能失常,湿热内蕴,气机不利,肠络受损而致本病,久而气滞血瘀,寒热错杂。病初与脾、胃、肠有关,后期涉及肾。故本病是以脾胃虚弱为本,以湿热蕴结、瘀血阻滞、痰湿停滞为标的本虚标实证。

辨证分型

1.湿热内蕴证:腹痛、腹泻或里急后重,粪便夹有脓血、黏冻,肛门灼热,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寒湿下注证:腹痛拘急,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为纯白冻,里急后重,口淡乏味,脘腹痞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3.脾虚肝旺证:腹泻多于情绪紧张或激动后发生,腹痛即泻,泻后痛不减,伴胸胁胀痛,脘闷纳呆。苔薄白,脉弦细。

4.脾胃虚弱证:常见于病情反复发作患者,肠鸣腹泻,粪便中挟有不消化食物,纳呆胸闷,疲乏无力。舌淡,苔白,脉濡缓。

5.肾阳虚衰证:久泻不愈,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腹痛喜暖,大便稀薄,或痢下白色黏冻。舌质淡,脉沉细。

6.瘀血内阻证:病程日久不愈,左下腹疼痛,可扪及肿物,疼痛固定,按之加剧,大便时下脓血。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涩。

延伸阅读⇒⇒

中医提醒:乳腺病治疗越早越好!

中医怎样辨治急性胰腺炎

别给盆腔炎可趁之机

得了肝硬化中医怎么治

关注疾病,健康生活!了解更多内科疾病知识,请从这里延续......

辨证论治

1.湿热内蕴证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白头翁汤加减(内服方)。热毒重,可加马齿苋、败酱草;便血重,加牡丹皮地榆;腹痛、里急后重明显,可加木香槟榔

保留灌肠方(外用方):

(1)白头翁汤加减煎成200毫升,甲硝唑0.6克,研粉加入汤内,每晚保留灌肠一次,14天为一疗程,间隔3~5天再进行下一疗程。

(2)马齿苋、白头翁、黄柏川芎各50克,丹参、儿茶各30克,水煎成100毫升,加入2%普鲁卡因20毫升,每晚睡前保留灌肠,15日为一疗程。

(3)参三七、马齿苋、五倍子、黄连、枯矾各适量,做成栓剂,每晚1~2支,一月为一疗程。

2.寒湿下注证

[治法]温化寒湿,行气和血。

[方药]胃苓汤加减(内服方)。

保留灌肠方(外用方):

(1)白及、地榆炭、炮姜炭、石榴皮各适量,煎成100毫升,高位保留灌肠,每晚一次,14天为一疗程。

(2)制附子白术各80克,黄芪、丹参、薏苡仁、仙鹤草各30克,煎成100~150毫升,加云南白药半支混匀,高位保留灌肠,每晚一次,15天为一疗程。

延伸阅读⇒⇒

中医提醒:乳腺病治疗越早越好!

中医怎样辨治急性胰腺炎

别给盆腔炎可趁之机

得了肝硬化中医怎么治

关注疾病,健康生活!了解更多内科疾病知识,请从这里延续......

3.脾虚肝旺证

[治法]疏肝解郁,缓急止痛。

[方药]痛泻要方加减(内服方)。兼湿热者,加白头翁、黄连、马齿苋;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者,加柴胡、枳壳、香附;兼瘀滞者,加蒲黄、丹参;若久泻不止,可加酸收之品,如乌梅诃子等。

保留灌肠方:木香、白芍、地榆炭、五倍子、白及适量,煎成100毫升,高位保留灌肠,每晚一次,15天为一疗程。

4.脾胃虚弱证

[治法]补脾健胃。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内服方)。久泻不止,中气下陷者,可合用补中益气汤;黏液多者,加法半夏;夹瘀滞者,加蒲黄、丹参、川芎。

保留灌肠方:白术、罂粟壳、白及、五倍子、枣树皮适量,煎成100毫升,高位保留灌肠,每晚一次。

5.肾阳虚衰证

[治法]温肾固涩。

[方药]健脾益肾汤(内服方)。腹泻甚者,加扁豆、山药、诃子等。

保留灌肠方:干姜炭、赤石脂、地榆炭、乌梅;附子、白及适量,煎成100毫升,高位保留灌肠。

6.瘀血内阻证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内服方)。兼湿热者,加白头翁、黄连、马齿苋;兼脾虚湿困者,加党参苍术厚朴;兼肝郁气滞者,加柴胡、香附、郁金

保留灌肠方:麝香牛黄红花珍珠血竭、枯矾、白及、青黛、地榆炭、参三七、乌梅炭适量,共为细末,用时取12克,加开水100毫升,调为稀糊状,每晚一次,20天为一疗程。

延伸阅读⇒⇒

中医提醒:乳腺病治疗越早越好!

中医怎样辨治急性胰腺炎

别给盆腔炎可趁之机

得了肝硬化中医怎么治

关注疾病,健康生活!了解更多内科疾病知识,请从这里延续......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