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临床 > 中医内科 > 正文

中医指导:11个治疗鼻塞的偏方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4-06-21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中医频道健康热点:
  • ·指南:提高男性性能力10妙招
  • ·九大男人身体“报废”信号
  • ·提高性爱质量的20个小窍门
  • ·男人肾虚症状要如何应对?
  • ·如何调内分泌 茉莉花食疗效果佳
  • ·山药的功效:营养食疗抗疾病
  • ·女人肾虚怎么办 食补法效果佳
  • ·火灾逃生方法及自救常识(附图)
  • ·中医教你如何判断自身体质?

治疗鼻塞的方法

中医指导:11个治疗鼻塞的偏方

导读:在寒冷的冬季,一些鼻咽炎患者容易发生鼻塞现象,如何治疗鼻塞,在这里,中医为大家推荐了几个治疗鼻塞的方法,同时还有民间常用的几个治疗鼻塞的偏方,容易发生鼻塞的患者,可以试试这些小方法。>>>【冬季鼻塞怎么办 试试中药熏鼻法】

中医推荐:6个治疗鼻塞的方法

1、泡脚法:睡觉之前用热水泡脚,把热水一点一点地倒进桶里慢慢泡脚,这时会感觉到一股热气从脚底流向背心,慢慢分布全身,如果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那就再泡,每天至少要泡一二十分钟。

2、煎熏法:将葱白一小把或将葱头(洋葱)三四个切碎煎汤,用鼻吸热气,或将食醋烧开吸醋气,疗效都较好。

3、填充法:将葱白捣烂取其汁渗入药棉内,将药棉塞进鼻孔,或将大蒜瓣1个削成比鼻孔稍小的圆柱形,用薄层棉花或纱布包好塞入鼻孔,效果也不错。>>>【治疗鼻炎的偏方】

4、侧卧按摩法:左侧耳塞向右卧,右侧鼻塞向左卧,用双指夹鼻按揉双侧迎香穴1~2分钟,鼻塞可除。

5、热敷法:用热毛巾敷鼻,或用电吹风对着鼻孔吹热风,吹双侧太阳穴、风池穴、大椎穴,鼻塞可解。

6、变位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婴儿,婴儿鼻塞时,常哭闹不停,这时可将婴儿竖直抱起,很快便能安然入睡。忌口保暖最重要耳鼻喉医生指出,急性鼻咽炎起病急,症状有后鼻道干燥、灼热、咽干刺痛、鼻塞流涕、痰多、发热等感冒症状。针对病症及时进行治疗,可防止向慢性转化。想要有效预防鼻咽炎,除应尽量避免接触过敏源及减少环境致病因子,生活上也要注意忌口保暖,才能减少或消除鼻咽炎发生的痛苦。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民间治疗鼻塞的偏方,容易发生鼻塞的人,可以试试这些通鼻塞的小窍门。

点击了解更多中医疾病、药膳调理,关注身体健康......

注!中医诊疗网中医整合,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医频道健康热点:
  • ·指南:提高男性性能力10妙招
  • ·九大男人身体“报废”信号
  • ·提高性爱质量的20个小窍门
  • ·男人肾虚症状要如何应对?
  • ·如何调内分泌 茉莉花食疗效果佳
  • ·山药的功效:营养食疗抗疾病
  • ·女人肾虚怎么办 食补法效果佳
  • ·火灾逃生方法及自救常识(附图)
  • ·中医教你如何判断自身体质?

治疗鼻塞的偏方

中医指导:11个治疗鼻塞的偏方

另外还有5个治疗鼻塞的偏方

偏方1、用新鲜橘子皮对准鼻孔猛然一挤,把挤出的汁液喷入鼻腔,鼻子很快就会通气。还有就是把维生素C碾成粉末,然后吸少量入鼻,鼻子就会通气了。

偏方2、用热水浸泡后拧干些,分别敷住耳朵10分钟,睡觉就不会鼻塞了。

偏方3、葱的黏液可以抑制发炎切下葱白色的部分,其中有黏液,而此黏液对鼻的发炎症状有功效,能使空气流通鼻内而治好鼻塞现象。将黏液涂贴在鼻梁上很有功效。此外也可将白色部分的葱切成细丝,放入碗里,注入热水,加入少量味噌,每天二至三次饮用。或者只是加入味噌服用也很有功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中药方剂】

偏方4、莲藕榨汁可以帮助鼻子恢复畅通莲藕有使皮肤黏膜收缩的作用,有消除发炎的作用,对鼻塞很有功效。可以取莲节一个捣碎成泥,用脱脂棉沾此榨汁,塞入一方的鼻孔如此交互持续动作,则可以去除鼻塞现象。特别是就寝前施行功效更好。或者取2、3滴莲藕榨汁滴入鼻孔也可。

偏方5、用脱脂棉沾白萝卜的榨汁,持续交互塞入鼻孔内也可以治疗鼻塞。或者用浓的粗茶加入盐,以洗涤器洗净鼻腔,也可以消除鼻塞。

鼻塞的预防保健方法:多饮水,适当休息,注意室内空气流动,锻炼身体,增强防御能力,忌辛辣食物。慢性鼻咽炎患者应定期随访,进行纤维鼻咽镜检查,便于早期发现鼻咽癌等疾病。平时还要注意不过度疲劳或熬夜,尽量保证睡眠充足。避免生冷食品,多吃新鲜的食物或含蛋白质多的食物,如鱼、牛奶、大豆等。鼻咽炎患者最好禁忌梨、西瓜、番茄、椰子、香瓜、橘子、哈密瓜及冷饮、冰水、烟、酒和各种巧克力、核桃等食品。

健康提醒:预防鼻塞的重点是要改善体质,使自己不易感冒或得鼻炎。平日不吃造成过敏的食物并避免过分利尿的食物。

点击了解更多中医疾病、药膳调理,关注身体健康......

注!中医诊疗网中医整合,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