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临床 > 中医内科 > 正文

老中医教你10种日常养肾法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4-07-01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导读:中医认为,肾是“先天之本”,藏精、主生长、主水液代谢等。肾靠养,养肾可提前预防肾虚,保肾健康。以下老中医教大家10种日常养肾法,居家即可做到,容易肾虚的人不妨试试吧。

护好自己的脚

老中医教你10种日常养肾法

一、护好自己的双脚

足部保暖是养肾的一种方法。这是因为肾经起于足底,而足部很容易受到寒气的侵袭。因此,足部要特别注意保暖,睡觉时不要将双脚正对空调或电扇;不要赤脚在潮湿的地方长期行走。

另外,足底有许多穴位,如涌泉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每晚睡觉前可以按揉脚底涌泉穴,按摩涌泉穴可起到养肾固精之功效。

二、吞津养肾

口腔中的唾液分为两部分:清稀的为涎,由脾所主;稠厚的为唾,由肾所主。你可以做一个实验,口里一有唾液就把它吐出来,不到一天时间,就会感到腰部酸软,身体疲劳。

这反过来证明,吞咽津液可以滋养肾精,起到保肾作用。

编辑推荐

8个养肾小动作 人人都能做

自检:从掌纹判断肾脏健康(图)

女性如何补肾 四款补肾食疗法

自测:肾亏的10大表现

男人怎么判断肾功能好坏?

 

了解更多疾病护理和健康饮食请进入>>>中医疾病频道

注!中医诊疗网中医整合,转载请注明出处!

饮食保肾

老中医教你10种日常养肾法

三、饮食保肾

能够补肾的食物有很多。

除了黑色的黑芝麻、黑木耳、黑米、黑豆等黑色食物可养肾外,核桃、韭菜、虾、羊腰等也可以起到补肾养肾的作用。

四、饮水养肾

水是生命之源。水液不足,则可能引起浊毒的留滞,加重肾的负担。

因此,定时饮水是很重要的养肾方法。

编辑推荐

8个养肾小动作 人人都能做

自检:从掌纹判断肾脏健康(图)

女性如何补肾 四款补肾食疗法

自测:肾亏的10大表现

男人怎么判断肾功能好坏?

 

了解更多疾病护理和健康饮食请进入>>>中医疾病频道

注!中医诊疗网中医整合,转载请注明出处!

有尿不能忍

老中医教你10种日常养肾法

五、有尿不要忍

膀胱中贮存的尿液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刺激神经,产生排尿反射。这时一定要及时如厕,将小便排干净。否则,积存的小便会成为水浊之气,侵害肾脏。

因此,有尿时就要及时排出,也是养肾的最好的方法之一。

六、大便要畅通

大便不畅,宿便停积,浊气上攻,不仅使人心烦气躁,胸闷气促,而且会伤及肾脏,导致腰酸疲惫,恶心呕吐。因此,保持大便通畅,也是养肾的方法。

大便难解时,可用双手手背贴住双肾区,用力按揉,可激发肾气,加速排便;行走时,用双手背按揉肾区,可缓解腰酸症状。

编辑推荐

8个养肾小动作 人人都能做

自检:从掌纹判断肾脏健康(图)

女性如何补肾 四款补肾食疗法

自测:肾亏的10大表现

男人怎么判断肾功能好坏?

 

了解更多疾病护理和健康饮食请进入>>>中医疾病频道

注!中医诊疗网中医整合,转载请注明出处!

节房事

老中医教你10种日常养肾法

七、避免劳累,节房事

体力劳动过重会伤气、脑力劳动过重会伤血、房劳过度会伤精。因此一定要量力而行,劳作有度,房事有节。

这样才有助于养肾护肾精。

八、警惕药物

不论中药还是西药,都有一些副作用,有的药物常服会伤肾。

所以在用药时要提高警惕,要认真阅读说明书,需长期服用某种药物时,要咨询相关专家。

编辑推荐

8个养肾小动作 人人都能做

自检:从掌纹判断肾脏健康(图)

女性如何补肾 四款补肾食疗法

自测:肾亏的10大表现

男人怎么判断肾功能好坏?

 

了解更多疾病护理和健康饮食请进入>>>中医疾病频道

注!中医诊疗网中医整合,转载请注明出处!

睡眠养肾

老中医教你10种日常养肾法

九、睡眠养肾

充足的睡眠对于气血的生化、肾精的保养起着重要作用。临床发现,许多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有过分熬夜、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的经历。

因此,不要过度熬夜,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有利于肾精的养护。

十、运动养肾

生命在于运动。通过运动养肾纠虚,是值得提倡的积极措施。

有助于养肾纠虚又简单易学的运动方法:两手掌对搓至手心热后,分别放至腰部,手掌向皮肤,上下按摩腰部,至有热感为止。

可早晚各一遍,每遍约200次。此运动可补肾纳气。

编辑推荐

8个养肾小动作 人人都能做

自检:从掌纹判断肾脏健康(图)

女性如何补肾 四款补肾食疗法

自测:肾亏的10大表现

男人怎么判断肾功能好坏?

 

了解更多疾病护理和健康饮食请进入>>>中医疾病频道

注!中医诊疗网中医整合,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