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临床 > 中医内科 > 正文

糖尿病的预防才是关键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4-04-29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糖尿病"是一种血液中的葡萄糖容易堆积过多的疾病。国外给它的别名叫"沉默的杀手",特别是"成人型糖尿病",一旦患上糖尿病危害极重,且终身不愈。在我国,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染患率特别高,并且患病人数比例日益增加。有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每小时增加400人。而糖尿病的防治以防为主。下面我们就来给大家介绍下糖尿病的防治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糖尿病的运动和饮食

饮食控制

糖尿病患者都知道吃很重要,但入秋后更该注意这个问题,因为天气变凉后人的饭量一般会相应增大,摄入的热量随之增加,容易引起血糖的升高和波动。糖尿病专家说,糖尿病患者千万不要因为饮食无度、饮酒增加而擅自改变药物的服用量,药量不当很容易引起低血糖

有些糖尿病患者喜欢在吃完饭菜之后,再喝些汤,其实,这样做非常危险。专家指出,这种吃法一是易让进食的总量超出身体的需要量,二是更利于身体吸收,导致食物较快进入小肠,经小肠吸收后,直接使餐后血糖骤升,正确的进食方法应当是先稀后干、少稀多干,细嚼慢咽,这样才能既吃得舒服,又不会增加进食量,同时使能量缓慢释放,不会使血糖有较大波动。

此外,晚餐后的加餐十分重要,一方面可以避免夜间的低血糖,另一方面可以减轻一部分人因晚餐距睡觉时间长而致的饥饿感。王慧君说,临睡前的加餐,除有主食外,最好再加些蛋白质食物,如鸡蛋、豆腐干等,这对防止后半夜的低血糖极为有利,因为蛋白质转为葡萄糖的速度缓慢。无论糖尿病病情如何,少吃多餐对糖尿病控制都十分有利。

秋季天气干燥,糖尿病患者易出现口干舌燥,而糖尿病患者多为阴虚燥热的体质,对燥邪更为敏感,所以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防“燥”。患者可增加饮水次数,以免因空气干燥而使身心浮躁,影响情绪,进而引起血糖波动。秋季饮食应以甘淡滋润为主。

另外,秋天瓜果丰富,血糖控制良好、病情稳定的糖尿病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含糖量低的水果,如火龙果、山楂、李子等,慎重选用的有西瓜、猕猴桃、草莓、柚子、苹果、桃、梨、橙等,不宜选用的有香蕉、荔枝、柿子、榴莲、芒果、桂圆、葡萄等。

专家介绍,糖尿病患者吃水果的量也不宜多,最好是在两餐之间食用,因为此时血糖最低。而且糖尿病患者吃了水果,就应相应减去正餐中主食的量。对于严重高血糖或者病情不稳定的糖尿病患者,不提倡吃水果,可用番茄、黄瓜等蔬菜代替。

适当运动

运动是糖尿病的基本疗法之一,具有三个方面的益处:首先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控制;加速脂肪分解,减轻体重,改善脂代谢,有利于预防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增强体力及免疫力功能,并有助于改善精神状态,消除不良情绪。但糖尿病人运动量、活动方法及注意等诸方面却是有讲究的,了解这些可减少盲目性,避免运动不当反为其害。

首先谈谈运动量。一般将运动量分为轻度、中度和强度运动三类:轻度运动例如散步、干家务、步行、打太极拳、平地骑自行车等,20-30分钟可估算为一个运动单位。中度运动例如缓慢跑步、快步走、上下楼梯、钓鱼、老年体操等,持续10分钟可估算为一个运动单位。强度运动例如跳绳、打蓝长跑、爬山等,持续5分钟可估算为一个运动单位。对于中老年糖尿病人,一般以轻中度运动适宜,每日有2-4个单位的运动量可达到锻炼效果。也就是说,轻度运动每日2-3次,每次约30分钟,中度运动每日1-2次,每次20分钟左右。

其次谈谈运动的方法。无论选择轻度或中度运动量的锻炼,都应遵循三曲:a运动前热身,即5-10分钟准备活动;b运动过程,前5-10分钟做轻度运动,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逐渐加大强度;c运动后恢复,在运动将结束前,再做10分钟左右的恢复运动,特别是较强运动量之后不可马上停下来。最后谈谈运动的注意事项,糖尿病人有其特殊情况,因此在运动锻炼中除遵循正常人的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及因人而异选择运动量、运动项目外,还有以下几点是应当提请注意的:1,尽可能在饭后1-2小时参加运动,这时血糖较高,不会发生低血糖。2,避免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作用最强进度运动,并注意降糖药放在餐前30分钟左右服用,这样病人在饭后1-2小时参加运动是比较安全的。3,不宜在空腹情况下运动,有晨练习惯的病人运动前要进点食,如喝一杯牛奶加几块饼干,并随身带几块糖果。4,避免在恶劣气候条件下户外运动。户外特别野外运动后,要检查脚和手,及时发现外伤、预防感染。5,若运动中出现不适,例如饥饿感、出冷汗心悸、心跳加快,应考虑低血糖反应,及时补糖。

 

编辑推荐

小儿腹泻吃什么药好 推荐4种止泻药

腹泻如何选药 看舌头来选药

治疗小儿腹泻的中成药和食疗法

问中医:拉肚子吃什么好?

 

了解更多疾病护理、疾病常识请进入>>>中医疾病栏目

注!中医诊疗网中医整合,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