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临床 > 中医内科 > 正文

颤证的辨证论治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4-04-24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颤证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表现为头摇动或手足微颤,重者可见头部振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节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本病又称“振掉”、“震颤”、“颤振”。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西医学中震颤麻痹、肝豆状核变性、小脑病变的姿位性震颤、特发性震颤、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凡具有颤证临床体征的锥体外系疾病和某些代谢性疾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

颤证病在筋脉,与肝、肾、脾等脏关系密切。由于年老体虚、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逸失当导致气血阴精亏虚,不能濡养筋脉;或痰浊、瘀血壅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或热甚动风,扰动筋脉,而致肢体拘急颤动。本病初期,本虚之象并不明显,常见风火相扇、痰热壅阻之标实证,治疗当以清热化痰、息风为主;病程较长,年老体弱,因其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等本虚之象逐渐突出,治疗当滋补肝肾,益气养血,调补阴阳为主,兼以息风通络。治疗应重视补益肝肾,治病求本。

辨证论治:

1.风阳内动证

证候:肢体颤动粗大,程度较重,不能自制,眩晕耳鸣,面赤烦躁,易激动,心情紧张时颤动加重,伴有肢体麻木,口苦而干,语言迟缓不清,流涎,尿赤,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弦。

病机:肝郁阳亢,化火生风,扰动筋脉。

治法:镇肝熄风,舒筋止颤。

方药: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加减。

常用药:天麻、钩藤、石决明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镇肝熄风止颤;生地黄白芍玄参、龟板、天门冬育阴清热,潜阳息风;怀牛膝、杜仲桑寄生滋补肝肾;黄芩、山栀清热泻火;夜交藤、茯神宁心安神。

2.痰热风动证

证候:头摇不止,肢体震颤,重则手不能持物,头晕目眩,胸脘痞闷,口苦口黏,甚则口吐痰涎。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病机:痰热内蕴,热极生风,筋脉失约。

治法:清热化痰,平肝熄风。

方药:导痰汤合羚羊钩藤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胆南星、竹茹川贝母、黄芩清热化痰;羚羊角、桑叶、钩藤、菊花平肝熄风止颤;生地、生白芍、甘草育阴清热,缓急止颤;橘红、茯苓枳实健脾理气。

3.气血亏虚证

证候:头摇肢颤,面色晄白,表情淡漠,神疲乏力,动则气短,心悸健忘,眩晕,纳呆。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滑,脉沉濡无力或沉细弱。

病机:气血两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治法:益气养血,濡养筋脉。

方药:人参养荣汤加减。

常用药:熟地、当归。白芍、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养血;肉桂助阳,鼓舞气血生长;天麻、钩藤、珍珠母平肝熄风止颤;五味子、远志养心安神。

4.髓海不足证

证候:头摇肢颤,持物不稳,腰膝酸软,失眠心烦,头晕,耳鸣,善忘,老年患者常兼有神呆、痴傻。舌质红,苔薄白,或红降无苔脉象细数。

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养,肢体筋脉失主。

治法: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加减。

常用药:龟板、鳖甲、生牡蛎、钩藤、鸡子黄、阿胶育阴潜阳,平肝熄风;枸杞子、鹿角、熟地、生地、白芍、麦冬、麻仁补益肝肾,滋阴养血润燥;人参、山药、茯苓健脾益气,化生气血;五味子、甘草酸甘化阴以安神。

5.阳气虚衰证

证候:头摇肢颤,筋脉拘挛,畏寒肢冷,四肢麻木,心悸懒言,动则气短,自汗,小便清长或自遗,大便溏。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病机:阳气虚衰,失于温煦,筋脉不用。

治法:补肾助阳,温煦筋脉。

方药:地黄饮子加减。

常用药:附子、肉桂、巴戟天补肾温阳;山萸肉、熟地黄补肾填精;党参、白术、茯苓、生姜补气健脾,祛痰除湿;白芍、甘草缓急止颤。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