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1.参附注射液方剂出自明代方贤所编著的《奇效良方》,经研究制成参附注射液,由成都中医药研究所等单位临床交叉验证,与西药多巴胺、阿拉明对照。用参附注射液20-30ml加葡萄糖溶液20ml静脉注射,必要时0.5-1小时重复注射1次,或以参附注射液50~lOOml加入葡萄糖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血管活性药物。结果参附组138例,显效91例,有效32例,总有效率89.1%;对照组44例,显效24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88.6%,两组无显著性差异[中医急症通讯1988;(1):13]。石氏的研究资料提示,参附注射液能著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对抗由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心电图ST段下降[中草药1982;(3):27)。兰氏等报道,参附注射液对家兔失血性休克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能降低休克动物的乳酸和血浆组织蛋白酶的活性[中成药研究1984;(3):28L爱氏等观察到参附注射液对心肌培养细胞耐缺氧能力、耐缺糖能力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11):679L参附注射液对轻度、中度的厥证疗效较好,外周的升压作用缓慢,但对缺氧、缺糖性损伤有明显的修复作用[中国药理学报1986;(5):439L丁氏等用中药静脉注射剂参附注射液治疗厥脱证,并与西医常规抗休克治疗作对照。临床观察治疗组195例,对照组64例,开放病例113例。结果表明,参附注射液疗效稳定,其疗效与西医常规抗休克治疗相仿,对患者血压回升及肢冷症状的改善,显著优于西药治疗(p<0.05)[中国中医急症1996;(4):161]。
莫氏用中药静脉注射剂参附注射液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真心痛合并厥脱证30例,所有病例均常规给予吸氧,有疼痛者给予杜冷丁肌注,有心律失常者给予纠正心律失常药物,一律不使用血管活性药。结果表明起效快,疗效稳定、显著,对轻中度厥脱有满意的治疗效果[中国中医急症1996;(4):163L
2.参附青注射液全国厥脱证协作组参照古方参附汤和回阳汤的主要组成,取红参、附子、青皮三味药,研制成参附青注射液,用以治疗热毒内陷所致的厥脱证(相当于感染性休克),并设立西药多巴胺与阿拉明对照组,建立客观指标进行观察。·根据辨证分型的特征,制订统一的观察表格,在全国协作组内交叉验证治疗135例厥脱患者。参附青组104例,显效58例,有效30例,有效率84.6%。104例中,中重度者77例,有效62例,有效率80.5%;阳气暴脱者65例,有效62例,有效率95%;真阴耗竭者16例,有效率31%。西药阿拉明、多巴胺组31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有效率67.7%;31例中,中重度27例,有效15例,有效率为55.5%。显然,参附青注射液对中重度厥脱病证疗效优于西药多巴胺、阿拉明(P<0.05),对阳气暴脱者疗效明显高于真阴耗竭者(P<0.01)。由此可见,使用中药制剂也要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才能提高疗效[中国医药学报1988;(1):24L实验证明参附青注射液有防治内毒素致大鼠休克的作用,能抑制内毒素所致之肠系膜微动脉痉挛;对内毒素所致休克大鼠的心肝肺组织细胞有一定保护作用,能阻止血小板聚集和粒细胞脱颗粒[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5):291]信用参附青注射液培养的心肌细胞有正性肌力和负性频率的作用,能使受损心肌细胞的乳酸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酸性磷酸酶及糖原增加,提示本药能提高心肌细胞耐受缺氧、缺糖的能力,使其免受损伤,从而证实参附青注射液既有升压作用,又有改善微循环作用[上海中医学院学报1987;(1):46]。
·益气养阴
本法是为温病过程中气阴耗伤型厥脱证而设,常用药物是按古方生脉散、参麦饮研制的生脉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郑氏等用参麦注射液治疗各种休克患者91例,结果显效64例,有效23例,血压回升时间2.983土0.512小时,稳压时间为24.612土4.444.小时。统计学处理表明参麦注射液组血压平均复常时间明显快于西药扩容、强心和血管活性药对照组[全国急症研讨会资料1987]-邓氏等发现,参麦注射液能推迟内毒素所致休克动物的死亡时间,对内毒素所致实验动物的体温过高与过低、外周血白细胞的急剧升高与过低均有调整作用,能对抗内毒素对网状内皮系统功能的抑制作用,能激发肾上腺皮质的功能,能调整血浆中ANIP与eGMP的平衡。郑氏等通过临床观察认为参麦注射液用于心悸、真心痛所致的厥脱证更适当[四川医药1980;(1):25;(3):176]。张氏等用生脉散注射液治疗厥脱证68例,其中低血容量性休克29例,感染性休克18例,心源性休克13例,过敏性休克8例;中医辨证分型:气阴两虚36例,真阴耗竭18例,阳气暴脱14例,结果:显效46例(67.7%),有效18例(26.4%),无效4例(5.9%),总有效率为94.1%[中国中医急症1996;(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