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成氏等用自拟中药复方制剂肠宁胶囊治疗脾肾阳虚型泄泻104例,并与对照组104例进行了对比研究。肠宁胶囊由党参、白术、砂仁、枳壳、白芍、吴茱萸、黄连、甘草、炮姜、山茱萸、肉豆蔻等中药组成,每粒O.42g。对照组将复方黄连素片lOOmg,研碎加淀粉,装入与肠宁胶囊一样的肠溶胶囊中,外观包装及服用胶囊粒数与肠宁胶囊一样,均口服,每日3次,每次8粒,50天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32例,好转64例,无效8例,1年内复发18例,总有效率92.3%;对照组治愈44例,好转41例,无效19例,1年内复发27例,总有效率81.7%。实验结果表明:肠宁胶囊能对抗寒药大黄的致泻作用,减少泄泻的稀粪点数;能降低小肠推进率,减慢小肠对炭乳的排空速度,并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还能增强小鼠的体质,具有显著的耐寒能力[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6;4(1):34)。
黄氏从肝论治肠道激惹综合征,采用随机交叉对照试验,用调肝方(柴胡、白芍、枳壳、木香、防风、救必应、白术等)制成丸剂,治疗腹泻型肠道激惹综合征30例,并与外形、大小、色泽等一致的安慰剂对照。结果:30例患者在服调肝方期间,大便次数和性状明显改善,有效者28例,有效率为93.3%,而服安慰剂期间,只有9例有效,有效率为30%,两者对照P<0.01[中医杂志1990;(3):31]。
霍氏用苦参四君汤(苦参20g,党参、炒白术各12g,茯苓log,甘草5g)加减,治疗霉菌性肠炎32例,并设口服制霉菌素片16例为对照组,15天为1疗程。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15例,显效9例,好转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8%,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中医杂志1994;(10):569]。
刘氏等采用敷脐疗法治疗126例腹泻,疗效肯定。方法是先将黄芪、防已、吴茱萸、赤石脂、禹余粮各等份制成软膏,将王不留行子研末备用。治疗前先将王不留行子末和麝香末各少许掺人约0.5g软膏中搅匀,然后将搅匀后的软膏填塞人脐穴中,以胶布贴紧封闭脐穴,以防药物流出。每3天换药1次,9天为1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它药物和疗法。治疗结果:治愈122例,其中1天止泻者120例,显效3例,有效1例。肠鸣音频度计数(听诊)由治疗前16.5次土4.6次/min,1疗程后下降至6.5次土3.6次/min[中医药学报1997;(1):27]。
·泄泻的实验研究
刘氏将脾虚证分为泄泻组和非泄泻组,发现泄泻组全身机能低下症状的出现率显著高于非泄泻组,泄泻组的木糖吸收显著低于非泄泻组,提示脾虚泄泻者营养物质吸收障碍程度较重,其全身机能低下程度也较无泄泻者为重。王氏发现脾虚泄泻病人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较正常人显著降低(P<0.01),各分型与正常人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各型间的关系是脾气虚<脾虚挟湿<脾虚湿热,脾气虚与脾虚挟湿、脾虚湿热两型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脾虚挟湿与脾虚湿热之间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1991;3(4):40]。
黎氏等用放免法测定35例脾虚泄泻病人,发现脾虚泄泻组粪便SIGA较正常高,有极显著差异(P<0.01),且其含量有如下顺序:脾虚组<脾虚湿热组<脾虚挟湿组,说明脾虚泄泻存在胃肠道局部免疫状态的改变[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1991;3(1):37]信翟氏报道脾虚泄泻患儿肠道局部免疫球蛋白(SIgn)明显降低(P<0.01),并认为肠道SIgA分泌减少,造成肠道局部免疫功能低下是脾虚泄泻久治不愈的重要原因(中国医药学报1994;9(5):46)。
陈氏发现脾虚泄泻患者表现为锌(Zn)、铁(Pe)含量下降,铜(Cu)含量升高,认为锌参与体内多种酶及核酸、蛋白质合成,缺锌可致能量代谢障碍并影响胃肠粘膜修复而产生食欲下降,故缺锌是脾虚证的后果并是致纳差乏力的原因之一。缺锌使血浆蛋白下降,产生贫血,故锌的代谢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相关[辽宁中医杂志199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