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临床 > 中医儿科 > 正文

风痧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5-09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风痧是感受风热时邪引起的急性出疹性疾病。以轻度发热,咳嗽,皮肤出现淡红色斑丘疹,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本病西医学称风疹。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多发于冬春季节,可造成流行。好发于1-5岁小儿,病后可获持久性免疫。本病一般证情较轻,多见邪犯肺卫证,恢复较快,少见并发症,故有称之为“皮肤小疾”。但孕妇妊娠早期患本病,可损害胚胎,影响胎儿正常发育,导致流产、死胎,或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脑发育障碍等,值得重视。

    [病因病理]

    风痧病因为感受风热时邪,主要病机为邪毒与气血相搏,外泄肌肤所致。风热时邪从口鼻而入,郁于肺卫,蕴于肌腠,与气血相搏,邪毒外泄,发于肌肤。邪轻病浅,一般只伤及肺卫,故见恶风,发热,咳嗽等症,皮肤发出皮疹色泽浅红,分布均匀,邪泄之后迅速康复。若邪毒重者则可见高热烦渴,疹点红艳紫赤、密集等热毒内传营血、气营两燔证候。邪毒与气血相搏,阻滞于少阳经络则发为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本病多数邪毒外泄,疹点透发之后,随之热退病解。发病重者,其病机重点在肺胃气分,涉及营血。一般不会出现麻疹、丹痧等其他出疹性疾病可见的邪陷心肝、内闭外脱等严重变证。

    [临床诊断]

    1.患儿有风疹接触史。

    2.病初类似感冒,发热1—2天后,皮肤出现淡红色斑丘疹,1天后布满全身,出疹l—2天后,发热渐退,疹点逐渐隐退。疹退后可有皮屑,无色素沉着。

    3.耳后、枕部及颈后淋巴结肿大。

    4.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减少,分类以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血清学检测风疹病毒抗体,患儿恢复期较病初期血清抗体增加4倍以上可确诊。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风痧辨证要点主要是分别证候轻重。轻微发热,精神安宁,疹色淡红,分布均匀,病程在3—4天之内者为轻证,病在肺卫。壮热烦渴,疹色鲜红或紫暗,分布密集,出疹持续5-7天才见消退,病程较长者为重证,病在气营。

    二、治疗原则

    风痧的治疗,以疏风清热解毒为原则。邪在肺卫者,治以疏风清热透疹;邪在气营者,治以清热凉营解毒。

    三、分证论治

    1.邪犯肺卫

    证候:发热恶风,喷嚏流涕,伴有轻微咳嗽,精神倦怠,胃纳欠佳,疹色浅红,先起于头面、躯干,随即遍及四肢,分布均匀,稀疏细小,2—3日消退,有瘙痒感,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舌质偏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分析:风热时邪,郁于肺卫。疾病初起,外感风热时邪,犯于肺卫,宣发失职,则见肺卫表证,而见发热恶风,喷嚏流涕,咳嗽;卫气失和,气机不舒,脾失健运,胃失受纳,故精神倦怠,胃纳不佳;邪热与气血相搏,外泄肌肤,故皮肤红疹;邪随疹透,病情较轻,则见疹点稀疏细小,分布均匀,2-3口消退;风犯肌腠,故皮疹瘙痒;邪热与气血搏结,郁于足少阳胆经,故耳后、枕部等处淋巴结肿大;舌质偏红、苔薄白,为风热之证。

    治法:疏风解表,清热透疹。

    方药:银翘散加减。常用药:金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表。牛蒡子疏风清热,与桔梗、甘草配伍清利咽喉,宣肺止咳。荆芥、薄荷;豆豉发汗解表,透疹祛邪,使邪热由肌表透泄。

    耳后与枕部淋巴结肿大疼痛者,加蒲公英、夏枯草、玄参以清热解毒散结;咽喉肿痛者,加僵蚕、木蝴蝶、板蓝根清热解毒利咽;皮肤瘙痒者,加蝉蜕、僵蚕祛风止痒。

上一篇:硬肿症
下一篇:儿科诊法概要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