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概述】
婴儿手足搐搦症又名佝偻病性手足搐搦症,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血中游离钙减低,使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表现局部或全身肌肉痉挛。本病多见于1岁以内人工喂养儿及早产儿,冬末春初最易发病。
本病属中医“风痫”、“慢惊风”范畴。
【病因病理】
先天不足,后天护养失宜,患儿脾气虚弱,脾损阴伤,土虚木贼,肝亢风生而发病。或素体心脾不足,气血两亏,肝血不足,肝失儒养,虚风暗动而发病。肾主水,肝主筋,也可因肝肾阴亏,水不涵木,木失滋养,阴虚虚风内动而抽搐。
本病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脾、肾。其本为脾肾不足,标为肝亢有余。这与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特点有密切关系。脾主肌肉,肾主骨,肝主筋,故患儿常伴有肌肉松弛,囟门宽大或逾期不合,手指抽搐屈不能伸等虚风症状。
【诊断要点】
1.惊厥每天发作数次至数十次,每次持续数秒至数分钟。手足搐溺如鸡爪样,手腕部屈曲,手指伸直,拇指贴近掌心,呈强直状,足趾强直弯向足心。可因喉头肌肉痉挛,出现喉鸣、呼吸困难与紫组。
2.如不伴感染,一般均不发热。还可有夜惊、夜啼、多汗、不安等佝偻病早期表现。
3.面神经征(佛斯特征)、腓反射、手痉挛征(陶瑟征)均为阳性。
4.化验:血总钙低于1.87mmol/L(7.5mg/dl),血游离钙低于0.88~1.ommol/L(3.5~4.omg/dl),血磷正常或稍增高,碱性磷酸酶轻度增高。
【辩证分型】
1.脾虚肝旺症状:起病缓慢,时时抽搐,面黄神疲,睡时露睛,纳呆烦啼,抽后汗多,大便不实,舌苔薄白,脉细弦。
证候分析:脾虚阴伤,土虚木贼,肝亢虚风内生,故时时抽搐,脉细弦。脾虚运化失职,故纳呆食少,大便不实。脾气虚弱,故面黄神疲,睡时露睛。肝气旺盛,故易烦躁啼哭。气虚表卫不固,抽后汗多。
2.心脾虚亏症状:面色苍白,精神萎软,抽搐频繁,夜寐不宁,时有惊啼,入夜盗汗,舌质偏红,舌苔薄白,脉细软。
证候分析: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肝失儒养,故面色苍白,精神萎软,抽搐频繁。血虚心神不宁测夜寐不宁,时有惊啼。阴血不足,腠理空疏,故入夜盗汗。
舌偏红,脉细软,均为心脾虚亏的表现。
3.肝肾阴虚症状:虚烦疲惫,面色潮红,低热消瘦,手足心热,惊厥或手足搐搦,大使干结,舌光少苔,舌质红,脉细稍数。
证候分析: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虚风内生,故出现惊厥或手足搐溺。阴液干涸,虚热内生,故面色潮红,低热虚烦,手足心热。舌光少苦,舌质红,脉细稍数,均为肝肾阴虚的表现。
【分型治疗】
1.脾虚肝旺治则:温运脾阳,扶土抑木。
主方:缓肝理脾汤加减。
加减:大便稀薄,加炮姜炭6克、煨木香3克;抽搐频繁,加天麻6克、石决明15克(先煎);体虚多汗,加龙骨30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
主方分析:本方为温运脾阳,扶土抑木的要方。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枝枝、惯姜健脾补气,温运脾阳,山药、扁豆健脾化湿,陈皮理气燥湿,白芍柔肝缓急,大枣补益中气,甘草调和诸药。
处方举例:
桂枝6克 党参6克 白术6克 白芍6克茯苓6克 山药6克 扁豆6克 陈皮3克 钩藤6克(后下)甘草3克
2.心脾虚亏治则:补益心脾,平肝止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