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摘 要】 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是当今社会迫切关注的一个话题,引起了人们普遍重视,学校作为性教育主要途径之一担负着重要责任。当今在学校开展的性教育存在各种弊端,突出表现在学校性教育模式上。此次探讨力图找出各种性教育模式的优点和不足,以史为鉴,探索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性教育模式。
【关键词】 性教育; 性教育模式; 中庸之道 Sex education in Schools should toward moderation and harmony ZHANG Yanzhi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Abstract】Sex education for adolescents is a pressing concern in today's society, the topic of sex education has aroused widespread attention. School as the main way of sex education, which bears an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There are various defects of today’s sex education in schools, outstanding expression in sex educational mode of school .
This paper seeks to identify the variou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ex education models. Leaning from history and explore a model for sex education in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Key words】 sex education; sex education mode; a middle course
中国性教育思想和实践自古有之,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时代的产物。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性观念的认识不同,大体来说,中国的性观念经历了一个由开放到封闭,再由封闭到开放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汉唐是封建统治的黄金时代,性观念比较开放。
而在封建统治由盛转衰的宋明时期,宋明理学占统治地位,提倡“存天理,灭人欲”,此时性观念比较保守。直到20世纪上半叶,随着经济发展和“西学东渐”思潮影响,性教育在20世纪初得到发展并在30年代达到繁荣。
1978年改革开放,使人们性观念大为改观,性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化社会,不同信息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的性价值取向,从而影响青少年对性问题的认识。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已迫在眉睫,学校作为性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学校如何有效开展性教育已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
目前各级学校虽然也采取了相应措施进行性教育,但成效并不显著。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对性教育问题采取了“极左”或“极右”的性教育模式。这正如2004年9月23日《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上登载的中国性学会副理事长朱琪教授对性教育的归纳,他认为当前世界上主要存在两种性教育模式:一种重视性道德教育;另一种强调避孕和预防性病、艾滋病。本文试图平衡二者之做法,力图探究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庸之道”的性教育模式。
1 落后的性观念、以人格为基础的性教育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性教育可以说是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国家教委要求学校实行性教育并对其师资、教材及教育途径等都作了具体安排。这一切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大部分还是流于形式。
由于受封建传统礼教“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1]这种文化哲学基础和“饿死是小事,失节事极大”[2]这种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人们普遍形成了“万恶淫为首”和“色欲身亡”的性基本认识。
这种认识在有些中国人头脑中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受此观念影响较深的领导和教育者在对国家要求普及性教育这一决策上也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无实质性进展。
他们在学校开展的是“鸵鸟式”性教育,即当学生提出性问题后,往往避而不答或保持沉默,在课堂上遇到性问题后老师挑着讲。认为当孩子们长大了,自然什么都清楚了,他们也是这样过来的,实行所谓的“无师自通论”。
在学校里只注重性道德教育培养,这是一种导向性的教育,注重人格的培养,这种教育将善与恶的客观标准教给年轻人,使他们避免因以自我为中心或无知而犯错误造成损失。
通过性道德教育使学生达到性纯洁,倡导“婚前性纯洁是未婚男女唯一有道德且有益身心的选择”,进而在婚前实行禁欲。殊不知,性教育是一种综合教育,仅通过性道德教育这一途径来实现是不现实的。
而且,老师们往往忽略了孩子们好奇心理,越是对其隐蔽避而不答的问题,他们越是对其感兴趣,越有探究真相的冲动,致使他们在课下去偷偷的看、去尝试、去经历进而犯下了本不该犯的错误。正如学者孙云晓所指出的中国性教育的一大失败,就是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躲躲闪闪,似乎以孩子弄不明白为己任[3]。
2 开放的性观念、全面的性教育模式 性观念的开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历史上,汉唐时期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稳定,统治阶级思想控制相对薄弱,此时性观念比较开放,因此在这一时期获得了“赃唐臭汉”的美名。
到20世纪初,国内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打破封建传统的禁锢,肯定了人欲之必然性。其中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人生而有欲,天之性哉!欲无可尽,则当节之,欲可近尽,则愿得之”。
他认为“美男妙女之欲的我意者而交之”是“生人之乐趣,人情所愿欲者”[4]。在性教育思想实践方面,鲁迅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最早在学校进行性教育的实践者。他们对性教育的认识与封建礼教所鼓吹的“万恶淫为首”、“色欲亡身”等观念截然相反。
由于这一时期学者和教育家对性教育的倡导和其思想的实践,性教育在30年代达到繁荣。随着改革开放之风吹遍整个中华大地,性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中国大地崭露头角,并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普遍发展。在当今社会中,最容易接受性观念开放的人群是广大在校生。
他们思想单纯,受封建礼教思想影响较少,贞洁观已经不对他们造成心理压力。又加上现在学生课业负担重,心理压力大,与异性交往成为他们缓解学习压力的一种方式。在性观念开放的同时,人们往往违反了一个重要原则“物极必反”。即当事物发展到极限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在当孩子们偷着乐他们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谈论“性”时,殊不知,因“性”而引起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据2003年12月31日《京华时报》报道的青少年性方面的调查显示: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约17%的学生认为婚前性行为正常,初中有45%的学生认为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发生性行为,高中生这样认为比初中生高20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