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华中师大“人类性学”专业毕业生彭露露毕业数月仍无法找到工作。学校不是拒绝就是根本没有性教育老师编制。据了解,华中师大的该专业10年中只招到了5名学生.
高学历的硕士研究生在求职路上屡屡碰壁,不是因为职位竞争激烈,也不是因为业务素质不高,而是因为社会对这种职业的偏见。近日,一则“华中师范大学性学专业毕业生彭露露求职屡屡碰壁”的消息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对于此事,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看法,一个共同的疑问也冒了出来:我们到底需要不需要性教育?
我们到底需要不需要性教育呢?该怎样在全社会推广性教育呢?一连串的问题挑衅着我们紧绷的神经。一直以来,我们在性教育方面持着一种“只喊口号,不干实事”的态度,也从来没有想要在这一方面有所作为的想法。中央与地方走得是两条不同的路子,真重视与假行动又怎能形成促使性教育发展的合力呢?
其实,中央有关部门并非对性教育视而不见,甚至这种重视早在二十多年前就以文件形式公布于众。1988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要求各大中学必须开设性教育课程。新时期,教育部门对性教育的要求也提高了不少。2008年,教育部又颁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各阶段应该进行性健康教育。接受性教育的对象由大中学扩大到小学,足见教育部门对性教育的重视程度。文件固然可以随心所欲地下发,但一到落实上就不了了之。
性教育之所以很难在国内得到认可和推广,固然与教育部门执行力不强有莫大关系,但国民在心理上对性的偏见也难逃其责。长久以来,我们对性持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古时讲“男女授受不亲”今日“谈性色变”。这种意识层面的偏见造成了性教育“举而不坚”的尴尬。另外,大多数人认为过早让孩子们接受性观念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其实,这种担忧完全没有必要,一些性教育发达的国家早已用行动否定了这种担忧。
落实好性教育不但不会起到副作用,反而会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以美国为例,性教育被定为终身教育、全民教育,采取综合性、阶梯式的性教育模式。学校性教育是性教育的重点,严格按照学生生理、心理成熟程度来进行性教育授课,分为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四个阶段。实施科学、合理的性教育不但不会起到反作用,还会对减少青少年性暴力犯罪率大有裨益。
彭露露只是中国性教育发展滞后的一个牺牲品,但从这件事上多少也能使我们看到扭转性教育发展滞后的紧迫性。要想在性教育领域有所作为,教育部门不能再停留在“光打雷不下雨”的层次,必须采取一切可行措施使学校性教育这一块有所突破。譬如,增加性教育教师的数量和专项经费,提供专门的性教育教材,以及制定一个长期的性教育发展规划等等。而作为具体实施性教育的第一线,学校要放得开,肯在这方面下功夫。倘若仍持“蜻蜓点水”式的做法,不知还会有多少孩子要继续“性懵懂”下去。
一个理性国度应该主动去接纳性教育,而不是避而远之。别等到一幕幕触目惊心的性暴力犯罪事件发生后,才自责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
(实习编辑:游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