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急救知识 > 灾难急救 > 正文

地震与灾害的应急与对策(三)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2-28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一、地震伤害类型

   地震发生以后,人们往往会引起不同的伤害。

   1、机械性外伤

   指人们被倒塌体及其各种设备的直接砸击、挤压下的损伤,一般占地震伤的95%~98%。受伤部位有头面部伤、骨折。其中,颅脑伤的早期死亡率很高,骨折发病率占全部损伤的55%~64%,软组织伤占12%~32%,其余为内脏和其他损伤。地震伤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创伤性休克

   2、埋压窒息伤

   指人们在地震中不幸被埋压身体、或口鼻,从而发生窒息。在地震引起的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中,能将整个人体埋在土中,虽无明显外伤,但可能窒息死亡。

   3、完全性饥饿

   指人们在地震中被困在废墟空隙中,长期断水断食;环境或潮湿、寒冷,或闷热、污浊,使人体代谢紊乱、抵抗力下降,濒于死亡,被救出以后口舌燥裂、神志不清,全身衰竭,往往在搬动时死亡。

   4、精神障碍

   指地震时强烈的精神刺激出现的精神应激反应。常见的症状是疲劳、淡漠、失眠、迟钝、易怒、焦虑、不安等。

   5、淹溺

   指地震诱发水灾引起。要创造条件实施空中或水上救护,但由于地震淹溺者往往有外伤,因此,增加了治疗难度。

   6、烧伤

   指地震诱发的火灾、或有毒有害物质泄漏乃至爆炸引起。由于地震火灾往往难以躲避,因此,导致砸伤、烧伤的复合疾病,也增加了治疗难度。譬如,海城地震后因防震棚失火,烧伤980人,烧死341人。

   7、冻伤

   指地震发生在严冬,在没有取暖设施的条件下引起。譬如,海城地震发生在1975年2月,正是严寒的冬季,由于人们临时住在防震棚中,故冻伤578人,冻死372人。


   二、震后互救

   震后互救,指地震后灾区幸免于难的人们,对被埋压人员实施救助的措施。

   由于多种条件的制约,外界救援人员不可能即刻到达现场。因此,灾区人民开展互救活动近又快,还熟悉情况,所以,在减轻地震灾害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

   1、快速救人

   据1983年山东菏泽地震统计,震后20分钟救活率达到98.3%以上,震后1小时救活率下降到63.7%,震后2小时还救不出的人员中,因窒息而死亡的人数占死亡总数的58%以上。图2-13给出地震伤员挖出时间与救活率的关系,显而易见时间愈长,生还的可能性愈小。

上一篇:翻船时的急救
下一篇:现场转运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