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产科疾病 > 异常妊娠 > 前置胎盘 > 正文

胎盘前置的孕妇的难处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7-18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正常胎盘附着于子宫体部的后壁、前壁或侧壁。若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处,其位置低于胎儿先露部,称为前置胎盘(placenta previa)。前置胎盘是妊娠晚期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妊娠期的严重并发症,处理不当能危及母儿生命安全。其发生率国内报道为0.24%~1.57%,国外报道为1.0%。前置胎盘患者中85%~90%为经产妇,尤其是多产妇,其发生率可高达5%。

【病因学】

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子宫体部内膜病变 如产褥感染、多产、多次刮宫及剖宫产等,引起子宫内膜炎或子宫内膜受损,使子宫蜕膜血管生长不全,当受精卵植入时,血液供给不足,为了摄取足够营养而扩大胎盘面积,伸展到子宫下段。

2.胎盘面积过大  如双胎的胎盘面积较单胎为大而达到子宫下段。双胎的前置胎盘发生率较单胎高一倍。

3.胎盘异常  如副胎盘,主要胎盘在子宫体部,而副胎盘则可达子宫下段近宫颈内口处。

4.受精卵滋养层发育迟缓  当受精卵达子宫腔时,尚未发育到能着床的阶段而继续下移植入子宫下段,并在该处生长发育形成前置胎盘。

【临床表现】

1.症状  妊娠晚期或临产时,发生无诱因的无痛性反复阴道流血是前置胎盘的主要症状,偶有发生于妊娠20周左右者。出血是由于妊娠晚期或临产后子宫下段逐渐伸展,宫颈管消失,或宫颈扩张时,而附着于子宫下段或宫颈内口的胎盘不能相应地伸展,导致前置部分的胎盘自其附着处剥离,使血窦破裂而出血。初次流血量一般不多,剥离处血液凝固后,出血可暂时停止,偶尔亦有第一次出血量多的病例。随着子宫下段不断伸展,出血往往反复发生,且出血量亦越来越多。阴道流血发生时间的早晚、反复发生的次数、出血量的多少与前置胎盘的类型有很大关系。完全性前置胎盘往往初次出血的时间早,约在妊娠28周左右,反复出血的次数频繁,量较多,有时一次大量出血即可使患者陷入休克状态;边缘性前置胎盘初次出敌国发生较晚,多在妊娠37~40周或临产后,量也较少;部分性前置胎盘初次出血时间和出血量介于上述两者之间。部分性或边缘性前置胎盘患者,破膜有利于胎先露对胎盘的压迫,破膜后胎先露若能迅速下降,直接压迫胎盘,流血可以停止。

由于反复多次或大量阴道流血,患者可出现贫血,贫血程度与出血量成正比,出血严重者可发生休克,胎儿发生缺氧、窘迫,甚至死亡。

2.体征  患者一般情况随出血的多少而定,大量出血时可有面色苍白、脉搏微弱、血压下降等休克现象。腹部检查: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因子宫下段有胎盘占据,影响胎先露入盆,故先露部高浮,约有15%并发胎位异常,尤其为臀位。临产时检查:宫缩为阵发性,间歇期子宫可以完全放松。有时可在耻骨联合上方听到胎盘杂音。

 

2.终止妊娠

(1)剖宫产术:剖宫产可以迅速结束分娩,于短时间内娩出胎儿,对母儿均较安全,是目前处理前置胎盘的主要手段。

完全性前置胎盘必须以剖宫产结束分娩,部分性或初产妇边缘性前置胎盘,近年也倾向行剖宫产。适时果断行剖宫产术,能立即结束分娩,达到迅速止血的目的。减少对胎儿的创伤,减少围生儿病率,并可在直视下处理产后出血,是处理前置胎盘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处理前置胎盘严重出血的急救手段。

术前应积极纠正休克,输液、输血补充血容量,这些措施不但为抢救患者,而且也改善胎儿在宫内的缺氧状态。

剖宫产多选择子宫下段切口,原则上应避开胎盘,手术应根据胎盘附着位置确定。术前行B型超声检查确定胎盘附着位置。若胎盘附着于后壁,做下段横切口;胎盘附着于前壁,可做下段纵切口。若胎盘附着于子宫切口部位,应推开胎盘破膜。

由于子宫下段的收缩力差,胎儿娩出后,胎盘未即娩出,须及时作徒手剥离,同时子宫肌壁内注射麦角新碱0.2~0.4mg增强子宫下段收缩,配以按摩子宫,可减少产后出血量。

(2)阴道发娩:仅适用于边缘性前置胎盘、枕先露、流血不多、估计在短时间内可结束分娩者。决定阴道分娩后,行人工破膜,破膜后胎头下降压迫胎盘达到止血,并可促进子宫收缩,加速分娩。若破膜后先露下降不理想,仍有出血,或分娩进展不顺利,应立即改行剖宫产术。

(3)紧急情况转送时的处理:若患者阴道大量流血,而当地无条件处理,可静脉输液或输血,并在消毒下进行阴道填塞,以暂压迫止血,并迅速护送转院治疗。

不论剖宫产术后或阴道分娩后,均应注意纠正贫血及预防感染。

搞好计划生育,推广避孕,防止多产,避免多次刮宫或宫内感染,以免发生子宫内膜损伤或子宫内膜炎。加强产前检查及宣教,对妊娠期出血,无论出血量多少均须及时就医,以做到早期诊断,正确处理。

参考资料: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