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证明,异位内膜的生长和维持也依赖于周期性卵巢激素的刺激,且同样需通过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发挥作用[1]。研究表明,异位内膜的ER及PR浓度都明显低于在位内膜[1,2];而且,异位内膜的ER及PR在月经周期中的变化不同于在位内膜,缺乏周期性变化。在位内膜的ER增殖期较分泌期高,而异位内膜正好相反[1];异位内膜的PR浓度在增殖期虽然低于在位内膜,但到分泌期却会上升至与后者相同的水平[1]。进一步研究还表明,异位内膜中ER及PR含量的减少,主要表现在腺体,而间质则无明显差别[2]。上述结果提示,异位内膜对激素调节的反应不如在位内膜好,异位内膜较低的ER及PR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异位内膜对激素治疗反应较差的原因[1]。
(一)雌、孕激素受体
一、子宫的内膜异位症与在位子宫内膜的区别
子宫的内膜异位症的基础研究进展
尽管有证据表明,异位内膜细胞与在位内膜细胞在显微镜下结构、细胞骨架成分、胶原蛋白及上皮粘蛋白含量方面无明显差异,但近年的研究表明,两者在雌、孕激素受体、免疫细胞组份、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及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子的表达方面均有差异。
子宫的内膜异位症(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长期以来,这种性质良性而行为却类似恶性的疾病一直使临床医生琢磨不透。尽管有多种方法可以治疗异位症,但结果却并不满意,无论经过何种治疗,其5年以内的复发率都在40%以上。究其原因,乃是对异位症的基础研究还缺乏突破性进展,对其发生发展过程尚认识不够。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对异位症的基础研究也进入到了更深的层次,并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果。现将其作一简要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