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得好多妇女一到医院就要求治疗这个宫颈糜烂。其实,很多的宫颈癌前病变甚
之后,“宫颈糜烂”在某些医生眼中简直成了宫颈癌或宫颈癌前病变的代名词。
层“特殊”关系,尤其是教科书将“宫颈柱状上皮外”笼统地说成“宫颈糜烂”
以发生接触性出血,宫颈的慢性炎症也可以引起接触性出血。因此,有了这样一
一个接触性出血。但引起接触性出血的疾病很多,宫颈管柱状上皮外翻之后也可
子宫颈癌无论在早期还是其癌前病变时的表现,都没有什么特异性,早期就
们的日常劳动排得满满的,根本就没办法安排时间到社区对辖区内妇女进行普查。
中往往简化为只对有症状的妇女进行宫颈癌细胞涂片检查。现在医改之后,医生
委婉说法,临床上医生一忙,就没有时间对所有病人取标本进行普查,临床过程
其癌前病变早期没有什么症状,多数仅仅只有点接触性出血,就是性交后出血的
大,所以我们的教科书曾经提出对三十岁以上的妇女才进行普查;由于宫颈癌或
本来凡是有性生活的妇女,都应进行宫颈癌普查。但由于普查的花费实在太
阅片活动之中,大大提高了普查的效率。这种方法现在国内多数大医院基本普及。
等。由于这个方法已经做了几次修订,电子计算机图像识别系统也被引入到这个
降低了漏诊率,而且还可以查出宫颈的一些其它毛病,比如?忻挥谢嫉纬妗⒄婢?
尽量地去掉一些杂质如宫颈黏液、血细胞等,这样不仅提高了阅片质量与速度,
期又创造并改进了新的涂片技术,将宫颈癌细胞制备成薄薄的一层,制备过程中
漏诊率还是很高。1988年,美国人改进了巴氏染色的评价方法,上世纪90年代中
由于巴氏涂片的质量很差,在判读时对医生的水平要求很高。即便如此,其
劳很大。但从70年到99年,却仅下降了40%以上,说明越往后就越艰难。
技术,至70年代,宫颈癌患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在美国急速下降了70%以上,功
对寿命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但直到上世纪50年代,美国才开始大规模的使用这项
疗上不仅相对容易,而且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很小,花费也不多,效果又很好,
普查的来历。如果在宫颈癌发生之前,也就是所谓的癌前病变过程中发现了,治
得宫颈细胞又比较容易,所以这个方法很适用于癌症的普查。这就是妇科宫颈癌
涂抹在玻璃片上检查,医学上叫巴氏涂片或巴氏染色。由于宫颈癌发生率高,取
颈癌的普查方法,就是利用癌细胞间的连接比较疏松这个特点,将宫颈脱落细胞
的时间来检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妇科体检。1928年Papanicolaou医生提出了宫
由于宫颈癌的癌变过程相对较长,据说有几年的时间,所以给了医生们充足
一步处理,处理原则要根据浸润的深度和宽度而各有不同。
有无癌细胞浸润到基底层外。一旦突破了这个界限,就算浸润性宫颈癌,需要进
位癌。其处理原则也是一样:宫颈锥切。当然切除之后,还要再做病理检查,看
III与宫颈原位癌在形态上难以区别,所以大家习惯于将二者合称为CIN III/原
宫颈上皮全层细胞的样子都变得怪怪的,这时候医学上叫CIN III。由于这个CIN
的时候,医学上叫CIN II;如果此时还是不处理,变坏的细胞会越来越多,及至
有40%左右的患者没有这么幸运,会逐步变坏;当有1/3以上2/3以下的细胞变坏
如果对这样的病变不予处理,60%的这类患者的病变会自己变好,无需处理。但
坏,样子上看起来与癌细胞差不多,学术上叫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I,简称CIN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