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妇科疾病 > 输卵管疾病 > 附件炎 > 正文

附件炎 为何容易来?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7-24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九、不孕症要早查明白、早治。第一胎争取在30岁以前。   八、加强体质。
  七、反对节食做“骨感女”,让体内脂肪占体重的22%。
  六、少做人工流产。
  五、勿乱洗阴道内部。
  四、扔掉牛仔裤和化纤内裤。
  三、洁身自好。
  二、阴道炎、宫颈糜烂等沿途炎性病灶也应治治。只提一点:比较重一点的宫颈糜烂还是用电疗治疗好,基本上可以一次根治。而不要相信那些什么坐药等。我体会那是花钱、费事、不落好。
  一、把附件炎消灭在急性期。慢性附件炎一般都是由急性附件炎或盆腔炎留下来的,后者包括性传播疾病。不治疗、不彻底治疗、间断治疗,都会把病迁延成为慢性的。急性病比慢性病好治多了。选择抗生素治疗时,笔者奉劝“准、狠、稳”三条。准是针对病原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抗药性,选择合理的抗生素,别闭着眼瞎治。别忘了厌氧菌和淋球菌感染。可以合并用药,但也别搞太多种,有两样足矣。青霉素启用已历五十年了,除了梅毒、大叶肺炎等病以外,恐怕早都抗药了。“狠”是说开始剂量就得让它够大,争取头一斧头就把细菌砍死(不是伤!),而不要过分谨小慎微,一点点地试验、加量。这等于锻炼细菌的耐药本领,等小剂量练就了铜头铁脑后多大斧头它也不怕了。最后是要“稳”,指不耍猴儿脾气,三天两头换药。抗炎不像退烧,几个钟头就显效,有用没用总得看三天吧。当然,一个礼拜了她没动静,也别闭着眼不回头。
  “上医治未病”,花点力气防病绝对比得病后再治要合算。这话谁都知道,贵在实践。
  怎样预防慢性附件炎
  慢性附件炎的诊断是也易也难。不孕患者,腰酸腹痛,一查附件增厚,诊断慢性附件炎十拿九稳。但要求像上面讲的那么细致、具体,而且要鉴别排除其他类似病,那可是不容易。
  还有一个重要的事就是鉴别诊断,尤其是久治不愈、顽固的慢性附件炎。因为有几个病彼此很相似,难分仲伯,经常误诊、失诊。误诊是“不是这个病而被认断为这个病”,失诊是“明明是这个病而没有诊出来”。慢性附件炎一定记住要与以下几种病相鉴别:一、盆器结核。虽然也是炎症,但有特殊性。对怀孕的影响要比慢性附件炎大多了。治疗也完全不同。二、子宫内膜异位症。前面讲的巧克力囊肿就是其中的一种。对怀孕的影响也不小。这些年对此病认识得多一些了,诊出的比例在逐渐增高。三、性传播疾病。一开放,这病可多起来了。
  诊断最好把病原体也弄清楚,尤其重要的是结核、性传播疾病。
  妇检半天可能还没有解决最关键的问题,因为病人关心的是为什么不会怀孕,输卵管内腔倒底通畅否。这靠手摸就闹不清了。要弄清输卵管是否通畅就得做输卵管通畅试验。通气法危险又不准确,应淘汰。通液法至今仍有不少人做,可靠性差,建议也少做。B超下通双氧水也不理想。放射科介入法兼有诊断、治疗两个作用,我觉得此法粗暴些,当时硬给撑开、分离,难道不会日后再粘连?子宫输卵管碘液造影法我看比较理想。病在哪一侧,在输卵管的哪一段,梗阻程度如何、有没有积水,都可以看到,而且还可以了解子宫的情况。近十来年腹腔镜广泛开展,可以直接看到放大了的附件及周围,这比隔着肚皮摸,比X光片仅能看黑白阴影,对诊断的帮助大多了。不过腹腔镜也仅能看输卵管外形病变,它也看不到管腔内部去。往子宫内打颜料看输卵管通不通也有用。有人主张腹腔镜配合子宫输卵管造影,一个看外面、一个看内部,综合判断最好。腹腔镜不仅可以诊断,还可以同时做治疗,比方分离粘连、卵管造口、切除包块等等,还可以当场取点组织标本做病理检验。
  妇科检查很重要。可以发现子宫活动度差,两侧附件增厚、有压痛、有水瘤子就可以查到包块。增厚表示有炎症的侵袭而充血、肿胀,其实更多的情况下这些增厚只是粘连的组织,只类似瘢疤而已。所以有人诊断一种慢性附件炎为“陈旧粘连”,意思是病处只有过去急性炎症或手术留下的旧粘连,也就是没有致病菌在那里繁殖作怪了。笔者也一贯重视这种情况,粘连的确造成输卵管不通引起不孕但却没有活动炎症。这时如果盲目用抗菌、杀菌药物“积极”治疗,那就是无的放矢了。附件压痛应该是有活动炎症时才有,但对痛阈低的人,她的陈旧粘连处,压压碰碰也有点不舒服那也是可能的。压痛的有无不大好掌握,与病人、医生的心理及社会因素都有关系。我有一诀窍:查体时问病人一个费心思的问题,在她注意力转移时轻轻按压附件,看她皱眉或龇牙咧嘴否。附件如真有明显压痛,那倒要注意有无亚急性或急性问题,除了水瘤子,如粘在一起的组织、肿瘤、卵巢巧克力囊肿等等也都可以摸到包块。包块也要看看有无压痛。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