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方剂 > 儿科方剂 > 正文

小儿呕吐古方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26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一、伤乳吐 乳食过饱,胃纳乳片运化不及,致频吐,吐物多为乳片。证为身热,面黄,肚腹膨胀。治则:减少食量,消乳安胃。处方:1香附60克,神曲(炒)、甘草(炒)、缩砂仁(炒)各15克,陈皮24克,麦芽30克(炒),共研细粉,滴冷开水为丸如粟粒大。视婴儿大小,每次服10~30粒不等,每两次乳后服一次。最好以煮沸姜汤温后服下。2南山楂60克,神曲(炒)、茯苓、半夏(姜制)各30克,连翘(去心)、陈皮、莱菔子各15克(炒),共研细末,和糊为丸,以麦芽汤化服。量同上。

  二、伤食吐 过食,尤以油腻,胃纳充盈,腹胀热,口臭厌食,频吐酸性粘稠物,眼睑虚浮,身感潮热。治则:减食,清胃止吐,汤化其滞。处方:1三棱(煨)、陈皮、半夏(姜制)、神曲(炒)各30克,枳实(麸炒)、丁香各15克,黄连(姜制)1克,研细粉面和为丸如米粒大,每服20粒,食后饮少许姜汤。2陈皮、半夏(姜制)、缩砂仁(研)、苍术(炒)、厚朴 (姜制)、藿香叶、香附(炒)、甘草(炙)、山楂、神曲(炒)各15克,煎服,生姜水为引。

  三、夹惊吐 饮食时受惊骇,频吐清涎,身热心烦神躁,睡卧不宁。治则:先截风,次定吐。处方:1人参9克,黄芪(蜜炙)、扁豆(炒)、茯苓各 15克,以姜枣煎调服,视小儿大小酌量。2丁香21粒,蝎梢49条(去毒)、半夏3个(姜制),共研末,以煮枣肉为丸如黍米大,每次以金器煎汤化服7丸。

  四、痰饮吐 小儿过饮,膈阻气逆,头目眩晕,面青吐涎沫。治则:健胃顺气。处方:藿香、缩砂仁、白术(土炒)、人参、茯苓、半夏(姜制)、甘草(炙)各9克。引用姜水煎服。

  五、虫吐 胃经热或寒,令虫不安,乱胃作吐。唇色热红寒白,胃不时作痛,频呕清涎。治则:辨热寒起因,热者用下述1方,寒者用2方。处方:1芜荑15克,鹤虱、苦楝根皮、胡椒、使君子肉、槟榔各30克,枯矾7克,共研细粉调糊为丸,视儿大小适量服下。2人参、干姜、白术(土炒)、川椒各9克,引用乌梅一个煎服。

  六、虚吐 胃气虚弱,消纳乳食受障,小儿精倦神怠,囟门煽动,睡卧露睛,频呕频吐。治则:补胃温脾。处方: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各9克,丁香3克,沉香2克,引用煨姜水煎服。

  七、实吐 多为壮实儿,偶滞致胸腹胀满,二便秘涩,痞硬疼痛,口渴思饮寒凉,吐物酸臭。治则:涤滞通塞,利二便,吐自止。处方:芒硝1.5克,生大黄2克,枳实(麸炒)、甘草(生)、厚朴(姜炒)各9克,引用生姜水煎服。

  八、寒吐 过食生冷或当风喂哺受凉,致冷吐。朝食暮吐,为不化之物,无臭无酸,四肢逆冷,面唇色白。治则:温中散寒。处方:白姜3克,陈皮25克,炙甘草3克,共细末,分6次以温枣汤调服。

本文由【中医诊疗网】整理:www.zlnow.com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