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二)清散风热
    味甘,性微寒,无毒。入肺、肾二经。枸杞、桑白皮为使,去蒂。散风清热,明目平肝。头痛眩晕,耳鸣心烦。血脉欠利,风阳上干。令发不白,耐老驻颜。饮水益寿,郦有菊潭。野生苦薏,解毒凉肝。疗疮痈疖,用之咸安。独禀金精,善制风木,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故主用多在上部。目者,肝之窍也;泪者,肝之热也,宜其瘳矣。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三)解暑利湿退热
    味辛,性微温,无毒。入脾、胃二经。忌见火。发汗解表,和中利湿。暑期感冒,无汗发热。腹痛吐利,阳为阴遏。治乘凉饮冷,阳气为阴邪所遏,以致头疼、发热、烦躁、口渴。吐泻者宜用之;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则愈。若劳役受热,反用香薷,是重虚其表,而又济之以温,则大误矣。
    香薷乃夏月解表之剂,无表邪者戒之。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三)解暑利湿退热
    味辛,性微温,无毒。入脾,肺二经。解暑辟浊,化湿快膈。温中开胃,行气止呕。禀清和芳郁之气,为脾肺达气要药。若阴虚火旺,胃热作呕,法当戒用。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三)解暑利湿退热
    味甘,性平。入脾、胃二经。利湿解热。袭受暑湿,脘闷蒸热。得汗不解,午后加炽,肢体酸沉,溲少便涩。此物具通达宣利之能,故可分利湿热,清达表邪,缠绵之患,用之有益。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四)解肌
    味甘、性平,无毒。入肝经。散郁火,解肌热。生津液,止消渴。头痛干呕,泄泻下痢。生用能堕胎,蒸熟化酒毒。迹其治验,皆在阳明一经。止痢者,升举之功;散郁者,火郁则发之义也。东垣曰∶葛根鼓午胃气上行,治虚泻之圣药。风药多燥,葛根独止渴者,以其升胃家下陷。上输肺金以生水耳。《圣惠方》治小儿热渴久不止,用葛根煎服。此法尤适用于夏季。附∶葛蔓,治喉痹,消痈肿。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五)和解
    味苦,性微寒,无毒。入肝、胆二经。恶皂荚,畏藜芦。忌见火。少阳经药,性主升腾。理肝胆,善和解。祛时疾内外热不解,治邪气半表复半里。寒热往来,伤寒疟疾。胸胁满痛,热入血室。
    柴胡,少阳经半表半里之药,病在太阳者,服之太早,则引贼入门。病在阴经者,
    
    复用
    
    柴胡,则重伤其表。世俗不知柴胡之用,每遇伤寒,传经未明,以柴胡为不汗、不吐、
    
    不下
    
    可以藏拙、辄混用之,致命不可胜数矣。劳证唯在肝经者,用之。若气虚者,不过些小
    
    助参
    
    耆,非用柴胡退热也。若遇劳证,便用柴胡,不死安待。惟此一味,贻祸极多,故特详
    
    言之。
    《幼科铁镜》卷一,首列九恨,其第八恨云∶恨必用柴胡退烧,……脾虚肾虚,气血两虚,诸烧热亦用柴胡。对予说出理来,予便不恨。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六)治发作有时之寒热
    味辛,性温。入胃经。破瘴疠之疟,消痰食之愆。气猛而浊,故前人以仲由未见孔子时气象比之。
    疟不由于岚瘴,气不实,邪不盛者并忌。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六)治发作有时之寒热
    味辛、苦,性寒,有毒。入肝经。酒炒透。疗痰饮有灵,截疟疾必效。常山去老痰积饮,为疟家要药。必须好酒久炒令透,不尔使人吐也。
    常山猛烈,施之强壮者多效。若稍稍挟虚,不可轻入。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 (一)清热退温症高烧
    味甘,性平,无毒。入脾经。清热除瘟,消痈解毒。净咽喉,治龈舌。风温温毒,火丹疮疖。可宽膨胀,能疗痢血。取用其藤,通经入络。饮用其叶,祛暑止渴。禀春气以生,性极中和,故无禁忌。乃清解热毒之良药也。藤名忍冬、另有专条。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 (一)清热退温症高烧
    味苦,性寒,无毒。入心、胃、胆、肾、大肠五经。清热解毒,消肿凉血。除胸中火焰,散诸经血结。手少阴主药也。诸疮痛痒,皆属心火,故为疮家要药。
    连翘苦寒,多服即减食,谨之。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 (一)清热退温症高烧
    味辛,性寒,无毒。入肺,大肠二经。山茱萸、龙骨为使。畏丹砂、牡丹、藜芦。酒浸蒸熟,曝之。中枯而大者,清肺部而止嗽化痰,并理目赤疔痈。坚实而细者,泻大肠,而除湿治痢,兼可安胎利水。苦能燥湿,苦能泄热,苦能下气,故治疗如下∶经飘者上行,坚重者下降,不可不别也。杨仁斋谓∶柴胡退热,不及黄芩,不知柴胡苦以发之,出火之标,黄芩寒以胜热,折火之本。又黄芩所清为腑热,柴胡所解为经热。
    苦寒伤胃,证挟虚寒者均戒,女人虚胎亦不宜与。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 (一)清热退温症高烧
    味苦,性寒,无毒。入肺、三焦二经。炒透。治胸中懊,而眠卧不宁。疏脐下血滞,而小便不利。清太阴肺,轻飘而上达。泻三焦火,屈曲而下行。栀子本非吐药,仲景谓邪气在上,得吐则邪出,所谓高者因而越之也。亦非利小便药,盖肺清则化行,而膀胱津液之腑,奉气化而出矣。
    大苦大寒,能损胃伐气,虚者忌之。心腹痛,不因火者,尤为大戒。世人每用治
    
    血,不
    
    知血寒则凝,反为败证。治实火之吐血,顺气为先,气行则血自归经。治虚火之吐血,
    
    养正
    
    为先,气壮则能摄血,此治疗之大法,不可少违者也。
    栀子花∶另有专条。见咽喉用药。


前一页 ◇ (二)清散风热 后一页 ◇ (一)清热退温症高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