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职业与体育锻炼:研究表明静态工作者和平时体育锻炼少者,发生大肠癌的可能性明显增加。有人认为其机制一方面在于体力劳动使肠道的随机无推进作用的分节运动减少而使有效肠蠕动增加,另一方面是由于体力活动促进前列腺素分泌,前列腺素刺激肠蠕动,肠蠕动加强可缩短肠道粪便通过时间,减少肠粘膜和粪便中致癌物的接触。
5.吸烟:英国研究人员对美国人吸烟进行了研究表明:必须经过35年诱发时间,吸烟才显示与大肠癌有关。而吸烟的前20年与大肠小腺瘤有关,超过20年则与大肠大腺瘤有关。因此要努力避免吸烟,尤其是青年吸烟,建议长期吸烟者经常进行结、
直肠癌防癌查体。
4.饮食因素:饮食因素是目前人们研究最多的一项因素。
3.肠道慢性疾患:如大肠腺瘤、遗传性非息肉性
结肠癌综合症、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慢性溃疡性结
肠炎、结肠外癌,这些疾病导致大肠癌的危险性很高。
2.年龄分布:年龄超过40岁,大肠癌危险性仅轻微增加。50岁时则明显增加。以后每增加10岁,其发生大肠癌危险性增加2倍,发病年龄并有年轻化的趋势。
1.地区分布:大肠癌在我国恶性
肿瘤中发病率占第4~6位。近年来上海、北京、浙江、辽宁、吉林、黑龙江省市调查与此相符。而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等省、自治区相对低发。在低发地区结肠癌发病多于直肠癌,与南方高发区迥然不同,是否与各民族饮食类型有关有待研究。在国际上,一些欧美经济发达国家中其发病率居高,而亚、非等发展中国家中则发病率较低,但近年来该地区的大肠癌发病率有所增长。
大肠癌的发病因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