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胰腺癌的早期预防是防止空气污染,注意卫生,早查早治;有早期或转移者要联合放疗、化疗和中医综合疗法以巩固手术疗效,防止复发,延长生命期,提高生活质量。
早期诊断较难,易早期转移,其转移途径为:(1)胰内延伸:大部分胰腺癌早期即可穿破胰管壁,向周围胰组织浸润、转移。(2)胰周组织浸润,直径在0.3~1.2cm的小胰癌即已发生胰外组织浸润。体尾部癌比胰头癌更易发生胰外转移。(3)淋巴转移是早期最主要的转移途径,直径<2cm的胰腺癌39%已发生淋巴转移。(4)神经转移经神经束扩散是胰腺(还有胆道)癌的特有转移方式。(5)血行播散和腹膜种植,是晚期胰腺癌的主要转移方式,经门静脉导向肝脏,肝转移是术后复发的主要方式之一。由于胰腺癌转移较早,故临床就诊者3/4为Ⅲ Ⅳ期病,手术切除率为15%,比较好的可达20%,术后5年生存率10%左右。但随着诊断手段的不断提高,一些小胰癌(<3cm=和早期胰腺癌能够早期得到诊断,其手术切除率高达88%~90%,早期癌的术后5年生存期也达15.9%。
胰腺癌的好发部位在胰头约占2/3,发生在胰尾的占1/4,全胰癌约占1/20,多发癌较少。病理组织学分类,来源于到导管的肿瘤占全身肿瘤的94.7%,其中导管细胞癌占81.1%(高分化为73.1%,低分化为8%)黏液癌1.1%,腺鳞癌3.8%,多形细胞癌5.3%,黏液性肿瘤1.5%,奖掖性囊腺瘤1.1%。腺泡源性占全部肿瘤的3.8%。胰腺癌的预后与转移有直接关系。
7.其他表现:可有呕血、黑便。若有纵隔转移,可出现胸痛、咳嗽、咯血,呼吸困难等。
6.神经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抑郁、焦虑不安、失眠,可能与体质消耗过渡有关,也可能与疼痛的折磨、黄疸的刺激有关。
5.发热:约占10%,部分可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可表现低热、高热、间歇热或部规则热。一般认为发热是由于胰腺癌产生内源性致热源所致。高热系由继发胆道感染所致。
4.消化道症状:进食减少和消化不良是本病的常见症状。主要由胰液和胆汁分泌不足,参与消化的各种霉的缺乏,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
3.消瘦:体重减轻是胰腺癌的重要表现之一,也可能为唯一的首发症状,约90%的患者有进行性消瘦,体重减轻是因肿瘤本身的消耗,还有因进食少、腹痛、失眠、胰腺分泌受阻而影响消化吸收。病人在短期内明显消瘦,体重每月可降低4~5kg,甚至8kg以上,并出现乏力、贫血等。
2.黄疸:约70%的患者出现黄疸。肿瘤部位在头颈部黄疸出现的较早,黄疸常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大便色泽变浅,呈陶土色。尿呈浓茶水样;皮肤黄染呈棕色或古铜色,伴有皮肤搔氧。梗阻性黄疸为胰头癌的突出表现。胰体、尾部癌黄疸出现较晚,侵及头部压迫总胆管时出现。黄疸可因肿瘤坏死、脱落、胆管梗阻暂时减轻,约10~20%的病人在病程中黄疸有波动。
1.上腹部不适:隐痛或剧痛是胰腺癌最常见的自发症状,肿瘤的发生导致胰管和胆管梗阻,尽管尚未引起黄疸,但胆汁排泄不畅,胆道内压力升高,胆管及胆囊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张,病人常感上腹部不适或隐痛。若肿瘤压迫胰管可使之扩张、扭曲、内压增高,并发急性胰腺炎。瘤体侵及腹腔神经丛,可出现显着的腹痛和腰背痛,腹痛的发生率占60~80%。
中医胰腺癌临床症状:
组织学上中医胰腺癌理类型主要分两种:导管细胞癌和腺泡细胞癌,其他类型相对少见。晚期胰腺癌可经血行转移至肝、肺、脊柱、肾或肾上腺等器官。
胰腺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4%,可考虑的病因有吸烟、饮酒、饮食、某些疾病(如慢性胰腺炎等)、内分泌改变等。好发年龄50~70岁,男性多见,也见于青年及儿童。肿瘤可发生在胰腺的任何部位,但以头、颈部最多见。
中医胰腺癌(肿瘤)的分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