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癌症 > 肿瘤 > 胰腺癌 > 正文

胰腺癌最好治疗时间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6-17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结果全部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胰腺癌最好治疗时间经过3~12 个月随访观察。术后未发生胰瘘、出血、感染等并发症。9例患者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4例无变化,有效率73.3%,平均术后3~7 d疼痛缓解。2个月后CT复查,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13例;无变化(NC)5例;进展(PD)6例。总有效率(CR+PR)57.7%。4个月随访过程中发现3粒粒子迁徙至肝脏内;白细胞下降1例。未见胰瘘、胰腺炎、肠出血、腹腔内脓肿等严重并发症。所有CA19-9升高的病例,术后1~2个月复查均有不同程度降低,3个月后复查13例CA19-9开始升高,其值随访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影像学检查发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全组中位生存时间11个月,4例死于局部进展,2例死于远处转移,其余病例仍存活,

  2. 治疗方法:先行CT扫描获得肿瘤情况,勾画出肿瘤轮廓,相关数据输入计算机立体TPS进行治疗计划设计。根据肿瘤体积的3个互相垂直的直径,采用TPS计算出粒子数及剂量,在实际手术操作中,按间距1 cm~1.5 cm布源;采用(2.2~3.3)×107 Mq活度的125I粒子相隔1.0~1.5 cm平面播植(125I在1.7 cm内具有杀灭肿瘤的作用);计算出肿瘤匹配周缘剂量,即模拟实体肿瘤在处方剂量下的近似剂量分布,由此确定植入肿瘤的导针位置、方向(坐标)及植入粒子的数目。术前进行肠道准备,术前3 d限制食流量,术前12 h口服导泻药物,术前6 h完全禁食,同时口服稀释的含碘造影剂显示肠管,术前30 min给予镇静剂,行双期增强扫描,得到动脉期及静脉期图像,确定肿瘤周围重要血管与肿瘤的关系。局部麻醉,术中监测生命体征,手术时根据布源需要及CT扫描确定进针点位置及数目后,在皮肤上作标记,再次CT扫描确定无误后,在皮肤穿刺点作1 mm小切口若干个。嘱患者在平静呼吸下摒气进针、深度及角度均按术前TPS及CT 图像测得进行, CT 扫描明确针尖到达肿瘤病灶最深处(距离肿瘤边缘约1 cm),回吸无血后,植入1粒粒子,缓慢退针约0.5~1.0 cm,再植入1粒粒子,依次按此方法植入。如肿瘤质地较硬,最好在CT扫描确定针距后,再植入粒子,以保证粒子剂量分布均匀。操作中避开大血管和主胰管。可进行实时术中计划验证,在剂量缺损区补种粒子。操作完成后拔出植入针,包扎、压迫。术后3 d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图1~6)3. 疗效评价:(1)疼痛评估按WHO疼痛程度分级标准[3]:0级:无疼痛;I级:虽有疼痛但可以耐受,并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干扰;Ⅱ级: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镇痛药物,睡眠受干扰;Ⅲ级: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要镇痛药物,睡眠严重受干扰,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或被动体位。按此标准。I级1例,II级10例,III级4例。(2)疼痛评价止痛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疼痛消失或分级标准下降两级者;②有效:疼痛分级标准下降一级者;③无效:疼痛分级标准无下降或上升者。(3)对于放射性粒子植入的效果评价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个月进行螺旋CT检查,把治疗前后影像学上2个相互垂直的肿瘤最大直径的乘积进行比较。疗效评价标准为:①完全缓解(CR):肿瘤完全消失,影像学检查不能显示肿瘤或仅有条索状影像及粒子的金属影;②部分缓解(PR):肿瘤缩小,乘积比治疗前减少≥50%;③无变化(NC):乘积比治疗前减少<50%或增大<25%;④进展(PD):乘积比治疗前增大≥25%或出现新病灶。术后每月行CA19-9检查作预后判定及术后随访。也是胰腺癌最好治疗时间。
  二、方法1. 仪器:(1)使用以色列Elscint生产的Picker CT-Twin Flash扫描仪,胰腺扫描条件为120 kV,275 mAs,层厚5 mm。(2)计算机立体定位系统为珠海和佳HGGR-3000型放射性粒子治疗计划系统。(3)粒子植入器械:采用上海欣科公司生产的国产18G粒子植入针和转盘式植入枪;(4)上海欣科公司生产的125I放射性粒子(国药准字号20041350)外形为圆柱形钛合金封装体,长度为4.5 mm,直径为0.8 mm,内有3.0 mm×0.5 mm的银柱吸附125I,其外是壁厚0.05 mm的钛壳。125I粒子平均能量27~35 keV,半衰期59.6 d,半价层0.025 mm铅。组织穿透能力1.7 cm,初始量率7 cGy/h。临床使用的125I粒子单个粒子的活性(2.2~3.3)×107 Mq。粒子出厂前经过检漏实验、活度测量后,合格者按A型包装邮寄到医院。
  3. 病例排除标准:(1)早期胰腺癌证实可手术切除,首选手术;(2)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3)严重黄疸需先行退黄处理者;(4)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5)一般情况极差或恶病质;(6)大量腹水;(7)远处广泛转移者。
  2. 病例入选标准:(1)经病理证实不能手术切除的胰腺癌;(2)CT、MR显示胰腺肿块,术中所见证实;(3)没有远处转移或即使有远处转移,但转移灶尚不危及生命者;(4)白细胞≥3×109/L,血小板≥100×109/L,血红蛋白≥90 g/L;(5)KPS评分≥70分,能照顾自己,但不能正常工作[1]。

  胰腺癌已成为消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发病率仍处于上升阶段。胰腺癌起病比较隐蔽,胰腺癌最好治疗时间不易被早期发现,且位置深在,周围解剖结构复杂,手术难度大,对放、化疗均不敏感,因此预后极差。组织间内照射是一种新兴的恶性肿瘤治疗手段,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立体定位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 system,TPS)设计方案,在现代影像设备引导下将放射性粒子按肿瘤大小、形态植入肿瘤内或受肿瘤浸润侵犯的组织中,通过微型放射源发出持续、短距离的放射线,使肿瘤组织遭受最大程度的杀伤,而正常组织不损伤或仅有微小损伤,最终达到治疗目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对26例胰腺癌进行了CT引导下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就其使用方法、安全性和短期疗效方面进行评价,一、对象1.对象:26例胰腺癌患者,男21 例、女5 例,年龄47~73 岁。中位年龄为60岁±13岁。其中腹痛较剧者15例, 按WHO疼痛程度分级标准,I级1例、II级10例、III级4例。黄疸 10例。全部病例经CT、 MRI 检查或病理穿刺活检后临床诊断为胰腺癌。病灶平均直径为6.1 cm。肿瘤位于胰头部 22例,胰体部4 例。病理分期(TNM, pTNM), Ⅱ期3例、Ⅲ期20例、Ⅳ期3 例。14例经 CT、MRI 检查判断及7 例在外院剖腹探查发现胰腺肿物无法行根治性切除,9例经多次放、化疗进展,2 例为高龄且一般情况较差拒绝行切除手术,行PTCD者7例。CA19-9、CEA有不同程度的升高,CA19-9 升高者18例,CEA升高者 9例,淀粉酶轻度升高者 4例。应用放射性125 I 粒子源强为(2.2~3.3)×107 Mq ,平均每例使用 45粒,肿瘤匹配周边剂量(matched peripheral dose ,MPD) 为60~100 Gy。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