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现年65岁的布鲁斯·艾姆斯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主持环境健康科学中心工作,是美国最具影响的生化学家。这位美国科学院院士迄今发表了数百份研究报告,认为:
①癌的发生与代谢有关:艾姆斯目前正试图研究代谢与癌症的关系问题。艾姆斯主为,大多数癌都是与代谢率有关系的,尽管其发病年龄为老年者居多。如果画一张癌症与年龄的曲线图,你就可以看到,30岁以前的人鲜有患癌,但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免疫能力下降,发病率急剧上升。
何以如此呢?艾姆斯提出了如下解释。首先,癌症发生与代谢率有关。人体能量消耗得越快,则发生癌症的可能性也越大。代谢在人体中起着氧化作用,人体在氧的参与下消化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以获得能量和水,但在这一过程中,人体也制造了过氧化物、过氧化氢、羟基团等能引起突变的游离基(人体受过量辐谢也会产生这些游离基),就某个细胞而言,DNA遭受这些游离基打击的可能性是每天一万次。
从这一点来考虑,体能锻炼可能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它提高了代谢率,消耗了氧,增加了游离基的产量。然而,如果你已适应了这种锻炼,那么你体内的抗氧化防御体系就建立起来,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将减少,这时是有利无害的。
艾姆斯认为,由于不可能让人体停止生产游离基,因而体内充满了能防止游离基危害的酶,这种内在的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后援是如维生素C、E和蔬菜、水果中的类胡萝卜素之类的营养物,这些营养物几乎可遏制处于任何生长价段中癌细胞增殖。
②饮食不当是导致癌症的重要原因:饮食不当至少是吸烟同等重要的致癌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若不吃蔬菜,就等于是让自己的机体在承受辐照。艾姆斯援引他的一位同事的统计结果指出,一个不吃蔬菜和水果的人,其罹患癌症的可能性至少要比常人大2倍以上,须知,食物中每一种维生素都可能是人体抗御游离基危害的有效成分。
艾姆斯把杀虫剂视作是抗癌武器,因为正是使用了杀虫剂增加了蔬菜、水果的产量并降低了它们的生产费用,才能让更多的人消费得起,这无于为广大的食用者提供了抗癌利器。然而一项调查指出,仅只有9%的美国人每日的饮食中是达到专家推荐的标准,即一天中蔬菜或水果的总摄入量不应低于一天总食物摄入量的50%,正是饮食中的这种比例失调,导致目前发达国家中癌症的发病率居高不下。
突变损害了DNA,癌症又生于多重突变,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突变即为潜在的致癌源。尽管人体内有酶在不断地巡查何处DNA受损并及时作出修复,但随着人的老化,突变率逐渐加大,超过人体的修复能力,这就给了癌细胞在体内安营扎寨之机。
即使细胞DNA受到突变的严重创伤,也只有在细胞增殖失控时,癌症才可能形成,这里又涉及到艾姆斯的一项有争议的观点:正是剂量造成了毒性。艾姆斯指出,约40%的处于高剂量时能导致癌症的化学物并非是突变物,这就提示问题出在毒品的剂量而非化学物本身。事实上,艾姆斯及其他研究者已经证明,处于低剂量的毒品接触状态反而使人的免疫机制得以良好运转,一旦毒物的剂量增大,包括各种酶、抗氧化物在内的防御物质会保护性的动员起来。
环境污染并不是癌症形成的重要因素。艾姆斯认为,由环境原因而诱发癌症在美国的各类癌症患者中只占极小的比例,当然在农场专门与杀虫剂打交道的人另当别论。在这方面的不当宣传使我们消耗了大量的资金,人们花了巨资来跟踪测定水源中的三氯乙烯含量,而这些物质所具有的危害性要远低于我们日常饮食用水——氯化自来水中的氯仿的平均量,尽管这两者都不可能是真正的致癌祸首。
③心理健康与防癌:曾有报纸报道:有一个人,在妻子怀孕
同时被确诊患了癌症,当他得知自己患了绝症之后,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看到自己的孩子出世后再死。他像没病一样,照常地生活、工作和照料妻子,结果孩子出世后,他的癌症竟自然消失了。当初,人们都认为这是“天方夜谭”,只把它当作闲暇余话来传说。然而,近些年的科学研究表明,这很可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不久前,美国癌症协会发布了一项令人欣喜的研究结果;大约有10%的癌症会自然消失,而且都极少复发。科学家们认为,至少有十几种因素可使癌症自然消失,而自我心身松弛和进行自我内心想象练习就是其中之一。癌症自然消失的病人大多数性格开朗,喜欢运动。
现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表明,癌症的发生与社会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讲究心理卫生不仅能有效地预防癌症,还有利于癌症的消退,这无异于在沙漠中发现了一片绿洲,给癌症的防治又增添了一线新的希望。
在心理因素中,关系最密切的是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例如,湖南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一些学者在1987年曾调查过245例癌症住院病人,并以232例住院结核病人做对照,发现癌症病人66.9%病前有负性情绪,81.2%病前经历了负性生活事件,而对照组分别为15.5%和69%,两者差异显著,说明负性生活事件与癌症关系非常密切。
科学家们认为,在癌症的发生中,心理因素起着“活化剂”的作用。他们假设,致癌因素在周围环境中随地存在着,正常情况下,由于人体免疫功能的控制,使其不能发生作用。而生活事件这个外因,通过个性特征的内因,使人产生孤寂、愤怒、悲哀、绝望等负性情绪。当一个人长期处于这种负性情绪状态下,就会导致神经内分泌活动紊乱,器官功能活动失调。并使机体免疫能力降低,免疫监视功能减弱,甚至导致免疫基因关闭,从而影响免疫系统识别和消灭突细胞的作用,使癌细胞得以突然地发生和增殖。例如,当人处于愤怒状态时,人体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大量分泌,并与人体“卫士”——血液中的白细胞结合,使白细胞杀灭病菌,清除体内突变细胞等异物的能力大大减弱,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从而促使潜在的癌细胞转化。这就是许多“祸不单行”,遭受精神打击后又患绝症的原因之一。
所以,在防癌工作中,积极开展心理卫生服务,指导人们培养健全的人格,学会正确对待生活事件及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的方法,广泛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调整,提高人们心理健康水平,增强抵御癌症侵袭的能力,是一项经济高效的防卫措施。而且,其意义远远不仅在防癌;还可起到调节人际关系,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因此,人们应该像重视身体健康一样去重视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