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胃癌模型1 胃癌模型2 胃癌模型3
总之,胃癌模型的研究,无论在模型的建立或在检测方法上,均未达到理想的程度.如果能人工控制诱癌周期和诱癌类型,动态观察活体胃癌模型的病变过程,进一步研究各种促癌因素的影响,并深入研究癌前病变的阻抑性治疗,胃癌模型则更能提高实验性胃癌模型的研究价值.我们期望,胃癌模型对实验性胃癌模型的应用研究,胃癌模型能在胃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面起到应有的先驱作用。
尹浩然 et al[19]在用MNNG诱发Wistar大鼠腺胃癌前病变后,分别给服全反式维甲酸、β-胡萝卜素、倍半氧化羟乙基锗和硒酵母.结果显示: 除β-胡萝卜素的作用不明显外,其余3种物质对由MNNG诱发的大鼠腺胃癌的发生率、癌肿的浸润程度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张旭晨 et al[20]在研究中发现,MNNG诱发胃癌前病变的大鼠存在着血液流变学的异常,而某些中草药如消痞灵冲剂则通过改善其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对病变起到治疗作用.
已有不少实验显示,维甲酸是胃癌前病变的阻抑剂.李春启 et al[18]在诱发大鼠腺胃粘膜病变第36wk起, 每只喂服维甲酸40mg/kg,共8wk.结果发现治疗组腺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中重度异型增生及胃癌的发生率(分别为72%、24.0%、0%),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00%、52.0%、16.0%),且病变粘膜血流改善,泌酸功能显著好转,血和组织中自由基含量明显下降,表明维甲酸对胃癌的癌前病变有一定治疗作用。
5.5 癌前病变的实验性治疗 近年来,对癌前病变的研究已成为胃癌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其阻抑性治疗将可能成为胃癌治疗的一个新的突破。
mNNG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诱癌率更高,效果更好. Tahara et al[13]报道给大鼠饮用MNNG并胃泌素皮下注射,可增加胃癌的癌发率. 而Tatsuta et al[14]则报道MNNG加胃泌素皮下注射刺激大鼠,可使其胃酸分泌明显增加而癌发率明显下降。Kobori et al[15]用牛磺酸钠加MNNG,可使给药55?!wk大鼠胃粘膜增生性病变由单用MNNG50%增至100%,瘤形成则由0%增至32%,而单用牛磺酸钠则既不出现增生性病变,又不出现瘤的形成. Takahashi et al[6]用碘乙酰胺和MNNG刺激大鼠,发现被前者诱发溃疡的基底部有高的癌发率(66.6%~77.7%),而单用MNNG组在基底部不出现胃癌病变,只在幽门区有高的癌发率(80%);单用碘乙酰胺则不出现癌变. 董来炜 et al[3]用局部烧灼加MCA使大白鼠胃癌的癌发率由单用MCA的31%增至49%.残胃癌的研究报道较多,被认为是十二指肠液反流破坏了胃粘膜屏障,从而在MNNG作用下更易癌变. salmon et al[16]报道在对Wistar大鼠进行胃窦部切除并行Billroth Ⅱ式吻合术,可使癌发率由单用MNNG组的50%增至70%. sumi et al[17]比较了无菌条件下喂养与普通喂养大鼠MNNG的诱癌率,前者仅29%,而后者高达93%,认为微生物丛可能对致癌起促进作用。
5.4 促癌因素的研究 研究动物胃癌的促癌因素,旨在提高MNNG和MCA的诱癌率,并为人类胃癌致癌因素的研究提供信息和依据. 张旭晨 et al[12]报道采用大鼠幽门部置入金属弹簧,结合饮用MNNG 4mo,其胃粘膜病变与正常组及单纯饮用
pSV2neo质粒对NIH/3T3细胞进行共转染,并接种于4wk~8wk龄的Balb/c裸鼠皮下,转染的NIH/3T3细胞能使裸鼠成瘤,而正常大鼠腺胃粘膜细胞的DNA没有使NIH/3T3细胞产生恶性转化的能力. 认为MNNG诱发的腺胃癌的DNA中存在着转化基因,这种转化基因的类别、属性和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NIH/3T3细胞的转染系统主要对ras和neu家族癌基因点突变激活敏感. 在该研究中,6个胃癌的DNA仅4个有使NTH/3T3恶性转化的能力,提示MNNG还可能通过改变其他基因致癌.
5.3 DNA转染实验 邓大君 et al[7]从MNNG诱发的大鼠胃癌细胞中提取DNA,与
朱人敏 et al[11]采用纤维内镜活检获取胃粘膜,并体外培养掺入3H-TdR放射自显影,动态研究ENNG诱发犬胃癌发生过程的细胞增殖动力学.结果表明:随着犬正常胃粘膜向癌前病变、癌发展,细胞标记指数(LI)出现三期变化.第一期为喂药后2d~14d,LI下降,即细胞增殖受抑,可能与ENNG毒性相关;第二期为喂药后30d起,随着时间的延长,LI上升,说明细胞增殖速率不断加快;第三期为喂药后450d以后,LI处于高水平的平坦期,细胞增殖达到最旺盛的阶段.实验还显示,随着喂药时间延长,当细胞增殖区逐渐扩大、细胞周期时间逐渐缩短、细胞有去分化现象时,即被认为已进入癌前病变阶段.胃粘膜上皮增殖活性的变化先于形态学改变,有助于确立癌前期病变。
dNA合成活性比正常粘膜高3倍~7倍,显示处于增殖状态的细胞明显增多。
5.2 细胞动力学方面 近年来,通过对肿瘤细胞动力学的研究,已经知道肿瘤细胞群体中,处于增殖状态的细胞增多,仅少数停留在G0期。Deschner et al[10]采用3H-TdR放射自显影技术,标记大鼠的DNA合成细胞,发现MNNG诱癌后癌前期胃小凹上皮内标记指数明显增高,分别向表层与深层延伸,胃粘膜异常增生区
概括各实验室报道,诱发的鼠胃肿瘤主要发生于腺胃部(鼠胃分为前胃和腺胃两部分),组织学类型主要是高分化的腺癌,极少数为未分化癌及其他恶性肿瘤。
胡素坤 et al[2]报道用MCA诱发的小鼠胃癌多为浸润癌,其将病变分为三级:一级为增生性及癌前病变,包括腺瘤样息肉、单纯性增生和不典型增生;二级病变为早期癌,包括原位癌(上皮内癌及粘膜内癌)及早期浸润癌;三级病变为浸润性癌及其他恶性肿瘤,包括腺癌、癌肉瘤、平滑肌肉瘤及纤维肉瘤。
saito[9]曾系统观察过MNNG诱发的大鼠胃癌,将其分为在三个阶段:①腺体增生(20wk);②腺瘤性增生(21wk~30wk);③腺癌(31wk后).腺样增生及腺瘤样增生均发生在粘膜糜烂区或其周边.肠上皮化生和萎缩性病变在实验性胃癌中不如胃癌那样多见。
胃癌模型的实验研究5.1 组织病理学方面 多年的研究已经证实,诱发的动物胃癌与人类胃癌具有相似性.癌前期可见胃粘膜糜烂、萎缩、溃疡、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