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历经10年攻关,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消化内科房殿春教授课题组对胃黏膜癌变的分子机制及防治的研究取得进展,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胃癌是一类基因及遗传不稳定性疾病,可能涉及不同染色体上多个基因的改变。揭示胃黏膜细胞恶性演化序列过程中分子生物学变化,不仅可从分子水平阐明胃癌的发生机制,也可利用这些基因变化进行胃癌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
课题组首先建立了犬肠化生大动物模型,对胃癌APC、MCC和DCC基因及YNZ22位点的LOH或表达缺失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基因LOH和表达缺失为胃癌常见改变,可能参与了胃癌发生与发展,DCC基因LOH测定有可能成为评估胃癌患者预后指标。他们对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在国际上首先提出胃癌发生可能涉及到两条不同的分子途径;在国内首先对胃癌及癌前病变黏蛋白基因MUC2、MUC3、MUC5AC和MUC6的表达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发现胃癌组织MUC2和MUC3表达上调,而MUC5AC和MUC6表达下调;利用胃黏膜原代细胞培养结合细胞化学、免疫细胞化学和非程序化DNA合成技术在国内首先对维甲酸、亚硒酸钠对MNNG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预防作用进行了研究,为胃黏膜癌变防治提供了实验依据。此外,他们还采用基因转染技术在国内首先发现B7-1基因修饰的胃癌细胞免疫原性增强,可明显提高抗肿瘤效应。他们建立的实验技术及结果已被国内医学院校所应用,对我国胃癌及癌前病变的防治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