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4.3 本组病人术后常见并发症有:(1)手术切口皮缘感染坏死。其原因为术后平卧床时间过久,皮肤下面无支撑组织,手术切口常用电刀,“工” 字型手术切口皮肤交界处血供不佳而导致坏死。预防方法为S3以下次全骶骨切除尽量采用横切口或纵切口,不做“工”字切口,如全骶骨切除用“工”字型切口时,术后待血压、脉搏及呼吸平稳后多取侧卧位,勤翻身,并做皮肤清洁和局部按摩辅以理疗,可有效防止皮缘坏死。(2)皮下血肿。多发生在肿瘤瘤体较大和全骶骨切除者,术中应尽量做到止血彻底,并在切口内放置两个负压引流管,术后累积引流积血最多可达1500ml左右,引流管放置可持续10~14d,同时可用沙袋加压,至引流管内完全无液体流出为止。(3)脑脊液漏。在骶骨肿瘤截骨时常于拟切除部之上方打开椎管,探查肿瘤上界及其向椎管内侵入情况并分离保留 S1~S3神经。有时在处理骶管内神经时易损伤硬膜而发生脑脊液漏。预防方法是在术中仔细用细丝线缝合破口或断端〔4〕。术后将患者臀部垫高,局部压垫并辅以理疗,可完全治愈。
4.2 通过23例手术,有以下几点体会:(1)详细的术前检查。随着近几年CT、DSA、MRI的应用,术前可充分了解肿瘤的大小、部位、血供情况及其与邻近软组织和脏器的关系,从而明确手术切除范围,特别对S3以上的肿瘤应常规行术前动脉造影检查。做全面的实验室检查,了解重要脏器的功能情况。(2)肿瘤巨大及全骶骨切除均采用低温低压麻醉;对S3以下次全骶骨切除采用控制性低血压麻醉。备好充足的血源,手术中开放两个以上静脉通路,详细记录出血量、尿量及各种液体的输入量,及时调整输血输液,保证手术安全。近几年开展了术前采集病人自体血、术中经稀释后再回输给病人,可大大减少输血量及输血并发症。(3)瘤体直径在8cm以内,病变位于S3水平以下者,单纯行骶部后入路,不需做髂内动脉结扎,出血不多,可将肿瘤完整切除。瘤体直径超过 8cm,位于S3以上,或肿瘤血供丰富者,先做腹外大麦氏切口,根据动脉造影情况结扎两侧髂内动脉、骶中动脉,必要时暂时阻断腹主动脉,可最大限度控制和减少术中出血。(4)Samson〔4〕等指出,如术中保留两侧S2神经,50%病人仅可部分恢复括约肌功能,不需导尿,不会出现尿失禁;如果再保留一侧 S3神经,多数病人可控制大小便功能。本组病人亦采取以上方法,特别当肿瘤位于S3水平以上时,应打开骶管,仔细分离S2、S3神经并保留。经随访,多数患者于术后3个月基本恢复大小便功能。(5)Gunterberg〔5〕等认为高位骶骨截除不影响骨盆的负重能力,经S1、S2截除,骨盆后弓减弱 1/3,经S1截除骨盆支持强度减弱近50%,即使这样,也不影响站立、负重及行走。本组4例全骶骨切除患者,有2例应用内固定,2例未用,术后病人3个月即可以扶拐走路。恢复轻工作、骑自行车或做轻微运动。
4.1 常见的原发骶骨肿瘤生长缓慢,易被误诊,病人就诊时骶骨常破坏严重,有些恶性肿瘤又有丰富的血运,因此,骶骨肿瘤切除术有显露困难,出血多,易损伤脏器、神经以及肿瘤不易完整切除的特点〔1〕。手术切除对这类肿瘤虽然达不到根治的目的,但可延长患者生命,减轻痛苦,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而能否将肿瘤完整切除,又是直接影响术后疗效的关键。根据我们的手术体会,原发性骶骨肿瘤大多位于S3水平以下,肿瘤多向盆腔生长,虽常影响直肠、膀胱及骶神经,但手术时可较容易将肿瘤与这些结构完全分离,给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提供了可能。既使位于S3水平以上的肿瘤,只要肿瘤位于骶骨范围内,亦可较完整切除。Stener〔2〕主张在病变椎体上部的健康椎体处行骶骨切除,以达到根治的目的。我们认为大多数骶骨肿瘤行根治性切除是不可能的,因肿瘤多属于Enneking〔3〕分级的IB级,只能做到边缘性切除,对少数S3以上的较大肿瘤,仅仅能做到囊内切除。本组手术随访结果除2例失访,3例复发转移死亡外,其余均较满意。其中1例S2水平的脊索瘤病人术后已10年,现仍能从事一般工作,说明手术是获得长期生存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认为,虽然手术有一定困难,仍应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积极施行。
4 讨论
本组23例无一例于手术中死亡。术后近期并发症5例为切口皮缘坏死,多为骶部行“工”字形切口者;3例皮下血肿;3例脑脊液漏,多为早期手术者。随访21例,时间最长11年,最短6个月,平均3.8年。2例骨巨细胞瘤和1例脊索瘤患者死于术后复发或转移(最短生存2年,最长6年)。除2例括约肌功能未完全恢复外,余19例分别在术后3周至1年完全恢复。16例能从事一般工作,2例全骶骨切除者尚能从事一般家务劳动。
原发性骶骨肿瘤的手术治疗---------3 结果
行全骶骨切除4例(图2,插Ⅲ),次全骶骨切除19例。多采用经腹和骶部联合入路,先取仰卧位,左下腹大麦氏切口,暴露后腹壁及盆腔,结扎双侧髂内动脉,暂时阻断腹主动脉,沿肿瘤包膜仔细分离盆腔器官和血管,使肿瘤前壁尽量完全显露并游离,填塞干纱布垫止血并使肿瘤与盆内重要组织分开。暂不关腹,再取俯卧位,沿骶部切开分离附着于骶尾骨的肌肉和韧带,暴露肿瘤后壁。根据肿瘤部位切除L5或骶骨椎板,解剖出双侧S1~S3神经根。再由尾骨向上,沿骶尾骨双侧及前面分离至肿瘤下缘与腹部切口填塞的纱布会师。肿瘤完全游离后在相应平面截断骶骨,连同肿瘤与骶骨一并切除,彻底止血,若有残留肿瘤组织应仔细清除,反复冲洗伤口,置橡皮管引流,缝合切口。
原发性骶骨肿瘤的手术治疗--------- 2 手术方法
良性肿瘤6例,包括神经纤维瘤2例,骨母细胞瘤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骨囊肿1例,硬纤维瘤1例。恶性肿瘤17例,包括脊索瘤14例,骨巨细胞瘤3例。
1.4 病理诊断
23例全部行X线腰骶椎平片检查。多数表现为溶骨性破坏,皮质变薄,多有膨胀,边缘不整齐,无反应性骨增生。溶骨区内出现磨砂玻璃样阴影或有残余骨质及不成形钙化点存在,位于S3平面以下时脊索瘤可能性大。若为单房或多房泡沫状阴影,且位于S3平面以上时以骨巨细胞瘤较多。若单纯骶骨孔扩大并合并有肿块出现,多属神经纤维瘤。其余少见肿瘤往往无特殊规律性X线表现。CT检查可清楚地显示出骨质破坏的范围,而MRI则清楚地显示出肿瘤大小及侵犯范围以及与周围软组织、器官的关系(图1,插Ⅲ),对确定诊断决定手术方案可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依据。
1.3 影像学检查
腰骶部疼痛或坐骨神经痛常为首发症状。本组23例中有19例以此症状就诊。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或胀痛,容易按一般疼痛处理,常常不被注意。疼痛渐加重直到一般治疗方法不能缓解或伴大小便异常、会阴部感觉障碍才引起注意。骶前肿块为早期重要体征。本组有17例就诊时行直肠指诊能触到与骶骨相连的骶前肿块。肿块根据肿瘤性质触之可为硬性、韧性或囊性,多数触痛不明显,且不易推动。
1.2 临床表现
本组男13例,女10例,平均年龄46岁,最小21岁,最大69岁。肿瘤位于S3以上者7例;S3以下者16例,最多侵犯3个骶椎。
1.1 一般资料
原发性骶骨肿瘤的手术治疗---------1 临床资料
原发性骶骨肿瘤不多见。由于骶骨部的解剖关系较复杂,该病的早期症状既不典型又不明显,当发现时肿瘤已很大,给彻底根治带来一定困难。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及手术方法的不断完善,使其早期诊断及疗效大有改善。我院自1985年3月至1996年10月手术治疗原发性骶骨肿瘤23例,取得较满意结果。
摘要 目的:了解手术治疗原发性骶骨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85年3月至1996年10月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骶骨肿瘤23例,包括良性肿瘤6例,恶性肿瘤17例。病变位于S3以上者7例,S3以下者16例。行全骶骨切除4例,次全骶骨切除19例。结果:全部手术无一例死于术中。术后常见并发症为手术切口皮缘感染坏死、皮下血肿、脑脊液漏及大小便功能障碍。21例平均随访3.8年,3例死于术后复发或转移,16例能从事一般工作,2例能从事一般家务劳动。结论:做好详细的术前检查及周密的手术准备,术中尽量采用低温低压麻醉以减少出血量,采取各种积极措施防止术后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原发性骶骨肿瘤的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