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肉类高脂肪食物摄入量↑ 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
从死因构成百分比来看:与膳食有关的慢性疾病死亡占总死亡的70%以上。大城市儿童肥胖率已经超过8%;45岁以上成人的肥胖率更高为15.2%,超重率为37.4%。全国高血压患者为1.65亿,每年新增加300万,而且仅6%的高血压患者得到有效控制;糖尿病现患病人数2000多万,全国患病率为2.6%,大城市患病率为6.4%;
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恶性肿瘤的发生30%以上与膳食因素有关。
纵观几十年来中国人饮食结构与慢性疾病谱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正相关关系,即随着人们日常饮食中肉类食物、高脂肪食物摄入量的增加,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也在不断上升和增加。
与营养有关的疾病是可防可治的。如果加强营养指导,可以提高居民的防病意识,正确合理选择食物,最终使高血压发病减少55%;脑卒中减少55%;糖尿病减少50%;癌症减少1/3。高血压的社区综合防治(膳食营养干预)研究结果显示:投入1元综合防治费可以节约心脑血管治疗费用8.59元;营养不良改善项目结果也显示:投入1元预防费可以节省治疗开支6元。所以,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健康食品,减少高能量、高脂肪膳食的摄入,将有助于防治某些慢性病和肿瘤的发生。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现状:营养缺乏与失衡并存“民以食为天”,在进入21世纪后的今天,这句古话有了更深一层的涵义———吃,不仅是维系生命活动的重要保障,还是决定生命质量乃至寿命的重要因素。
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也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为了了解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营养和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对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业和食品产业发展、指导居民采纳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2002年8-12月,在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的共同领导下,由卫生部组织相关部门在全国范
围内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最近十年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患病率继续下降,同时我国仍面临着营养缺乏与营养失衡的双重挑战。
问题之一:营养缺乏。近十年营养监测表明,我国居民的营养不良问题不容忽视,主要存在着维生素A、维生素B2、钙、铁等营养素的缺乏。多发地区为: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多发人群为:婴幼儿童、妇女和老年人群。如缺钙的主要原因是奶类消费太低,大城市平均每人每天为91克,四类农村地区仅4克。合理营养要求每人每天喝奶200克(即一瓶左右),但是,城市居民也仅有22.2%的人能达到这一要求,农村达标率更低。而且,分析膳食钙的来源也不是很好,造成钙的吸收率较低。
如城市中也仅有11%的钙来自于奶类食物,所以,我们还要不断呼吁,提倡“一生不断奶”。
问题之二:营养失衡。主要是肥胖、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肿瘤发病及死亡率上升。多发地区为: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地区、沿海地区和经济转型农村地区。多发人群为:儿童、妇女和中老年人群。主要原因是脂肪供能占总能量的百分比太高,大城市已达39%,理想的比例是占总能量的25%。尤其是植物油的消费逐年上升,平均每人每天为42克,理想的应是25克。调查结果表明,膳食高能量、高脂
肪和少体力活动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尤其是脂肪摄入量最多体力活动最少的人,患上述各种慢性病的机会最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以下是中国营养学会提出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
●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
●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
●吃清淡少盐的膳食;
●如饮酒应限量;
●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