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中医对乳腺癌早有系统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宝贵的理论知识。
历代医书对乳腺癌的形成、治疗都有大量的叙述。《
肘后备急方》指出:“若恶核肿结不肯散”,“痈结肿坚如石,或如大核,色不变,或做石痈不消”,“若发肿至坚而有根者,名曰石痈”等描写乳腺癌的石样硬度,成为我国医学文献中乳岩命名的起源。《
诸病源候论》记载:“肿而皮强,上如牛领之皮,谓之疽也。”均符合 对乳腺癌中皮肤橘皮样改变的描述,成为后世医家对本病认识的基础。《妇人良方》的描述尤为详尽:“若初起,内结小核,若如鳖棋子,不赤不痛,积之岁月渐大如熟石榴,或内溃深洞,血水滴沥……”十分符合乳腺癌的晚期表现,在乳腺癌的临床诊断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外科正宗》描述亦为深刻:“一妇左乳结肿,或大或小,或软或硬,俱不为痛,已半年余,方发肿如覆碗,坚硬木痛,近乳头垒垒遍生疙瘩……”这个“垒垒遍生疙瘩”颇符合晚期乳腺癌出现的皮肤卫星结节,是一部既阐明病理,又举实例的医学著作。《窦太师外科全书》亦进行了描述:“……捻之内如山岩,故名之。早治得生,若不治,内溃肉烂见五脏而死。”指出了对乳腺癌须及时治疗的正确观点。古代医籍中,其他有关本病的描述还有“初如豆大,渐如棋子……”“皮核相亲”,后者用于形容皮肤粘连,恰当之极 。提到“妇人乳头小浅热疮”,十分符合乳头
湿疹样癌的临床表现。
我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乳腺癌的记载,比英国的派杰发现此病早1200~1300年。古代医学家形象地把乳腺癌称做“乳岩”,可见,当时对乳腺癌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其中一些至今仍然指导着中医临床。
传统医学是怎样认识乳腺癌的?具体介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