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浅表性膀胱肿瘤占膀胱肿瘤的绝大多数,约占75%~80%。但其术后复发率相当高,约占50%~70%,而且复发病例中约10%~30%的肿瘤复发后分级、分期有加重趋势。所以膀胱肿瘤术后患者往往需要每3个月复查一次膀胱镜,以便早期发现复发病例并及早处理,不要等到了很晚了再被发现。另外,肿瘤术后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或免疫制剂可明显降低肿瘤复发率,这一点需要病人及家属的积极配合。
下面详细介绍一下膀胱肿瘤复发的处理措施和治疗方法,经局部电切、肿瘤局部切除、部分膀胱切除术后仍可能在膀胱范围内复发。此时仍应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和病理分类等综合考虑能手术的应争取再次手术,包括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其治疗原则同膀胱初发肿瘤。膀胱癌的转移以局部浸润和周围淋巴结转移为多,而远处转移较少,主要远处转移部位有肺、肝等实质脏器。若为局限、孤立且较小的远处转移灶,则可行局部切除;而有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膀胱癌应考虑作根治性膀胱切除,手术范围包括整个膀胱、精囊、前列腺和盆腔淋巴结。在临床上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局部浸润性晚期肿瘤,则可采用放疗以缓解疼痛症状,少数病人可能延长存活期;也可作介入治疗、PDT或加热疗法等。对于无法手术切除并且已有远处转移的晚期病人,可以试用化疗药物。如果几种药物联合应用则疗效更好。
现将常用的药物给大家作简单的介绍:
化疗药物:
噻替哌:临床应用最早。用30~60毫克(1毫克/毫升),每周1次×10周。必要时可重复应用。方法是灌注时插导尿管排空膀胱尿,灌注液入膀胱后平、俯、左、右侧卧各15分钟,约2小时后排出尿液。此药由于效果不太理想,目前已很少用。
丝裂霉素:20毫克/次,每周1次×8周,然后改为每月1次,持续2年。
阿霉素:40毫克/次,每周1次×6周,然后改为每月1次,持续1年。
表阿霉素:同阿霉素。
吡柔比星:40毫克/次,每周1次×6周,然后改为每月1次,持续1年。由于该药可随着保留时间的延长而渗入黏膜下,故灌注时间限在20分钟以内,否则长期灌注会导致膀胱挛缩。
羟基喜树碱:4毫克/次,每周1次×6周,然后每2周1次×6次,每月1次,持续2年。
免疫制剂:卡介苗(BCG)
由于膀胱癌存在免疫缺陷,从而想到应用免疫治疗,其中最成功的是膀胱灌注BCG治疗膀胱浅表性肿瘤,这也是人类癌症免疫治疗最成功的范例。治疗方案:150毫克/次,每周1次×6周,然后每2周1次×6次,其后为每月1次,持续2年。BCG灌注后不良反应较多,但如无反应反而治疗效果差。
BCG膀胱灌注治疗膀胱浅表性肿瘤是通过释放淋巴因子如白介素Ⅱ、ɑ干扰素等。所以,近年来有应用白介素和干扰素进行膀胱灌注治疗。由于剂量较大,加上该类药物价格较贵,又不能报销,所以临床上用得不多。
根据国外综合报道,BCG灌注组膀胱肿瘤复发率在12%~13%左右,明显低于对照的未治疗组、噻替哌组、丝裂霉素组和阿霉素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