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癌症 > 肿瘤 > 脑瘤 > 正文

防治脑胶质细胞瘤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9-14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郭晓明医生向我们讲述了脑胶质瘤主要的临床症状:“颅内出现肿瘤时,会出现一系列颅内压升高的症状,比如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肿瘤的生长本身又可以出现肢体的运动和感觉障碍,而当肿瘤影响到周围的神经时又会引起神经元的异常放电,出现类似癫痫的症状,比如幻听、幻视等。一旦出现上述异常症状,就应该立即到医院就诊。”

  在谈到脑胶质细胞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时,李树合医生说:“脑胶质瘤手术治疗后一般不超过2年。我们医院在手术后进行合理的放疗和化疗,使脑胶质瘤患者的生存期大大地延长了,最长的一位患者已经生活了9年了。”

  生存时间与临床症状

  据李安民教授介绍:“我们科对脑胶质瘤进行了十多年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先后获得了两项国家专利,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我们采取的是局部治疗,包括以下几个内容:第一,瘤内化疗,把药直接打到肿瘤中去;第二,瘤内近距离放疗,通过我们发明的装置把放射性同位素放到脑中,在瘤体内进行持续照射;第三,进行经动脉的选择性、超选择性、超超选择性介入法,是三个不同层次的介入疗法;第四,并不是对所有的脑瘤都要开刀,对于位于重要功能区、没有高颅压、对生命没有重要功能影响的地方不开刀也能达到很好的疗效。我们现在进行磁带药的方式对脑胶质瘤进行局部杀灭,我们在十年内对650例患者进行了长期的追踪随访,统计学治愈率是25.3%,其中的1/4可以达到影像学治愈,总有效率为67.2%,我们总结的远期疗效:无效12%,有效29%,显效34%,治愈25%。治愈率和临床缓解率明显高于国际国内水平。”

  解放军304医院神经外科在治疗脑胶质细胞瘤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治疗脑胶质细胞瘤 三0四医院显身手

  那么,哪些人容易患脑胶质瘤?郭晓明医生说:“流行病学显示,儿童期和中老年是脑胶质瘤的高发年龄。现在认为儿童期发病与胚胎发育、遗传和产伤有关,中老年发病与隐性感染、环境因素、颅脑损伤、生活习惯等有一定关系。”

  据李安民教授介绍,脑胶质细胞瘤的病因现在还不确定,但国内外学者通过大量的流行病学的研究主要归结为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理化因素,比如化学药品、离子射线和非离子射线等。另外,微波炉、家具装修的离子射线、电视转播台、移动通信、手机等产生的射线等都会对脑组织造成损伤;第二是生物学因素,不少学者发现在脑胶质瘤患者的瘤体内有病毒的抗原存在,慢性病毒反复感染会使病毒的核酸侵袭到正常的脑胶质细胞内,造成正常的脑胶质细胞的畸变和癌变;第三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基因结构异常和遗传学因素;第四是用脑不卫生,指的是人过度操劳,造成脑长期负担过重,致使脑的免疫功能降低,产生脑胶质瘤。

  病因很多 老幼高发

  在谈及脑胶质细胞瘤的治疗时,李教授介绍说:“目前国内外通行的办法主要是:第一,在保持脑功能完整的条件下相对彻底地手术切除。第二,脑胶质细胞瘤患者手术切除后,一般都要做放射治疗。目前我们认为这种方式不是很可取,因为治疗胶质瘤必须把放射剂量控制在不损伤大脑的范围内,而这个剂量对胶质瘤不但没有杀伤作用,反而会刺激胶质瘤的生长。第三,化学治疗,绝大部分是通过静脉来给药,这样通过体循环和脑循环到达瘤区的药物浓度非常低,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第四,免疫学治疗,指通过注射卡介苗,使自身免疫功能增强,来杀伤肿瘤细胞,但由于胶质瘤是弱免疫性的,所以作用也不大。第五是现在国际上比较时髦的基因外科治疗,在实验室研究效果不错,但进入临床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

  脑胶质细胞瘤可以做哪些检查呢?李安民教授说:“首先是收集病史;第二,可以做一些影像学的检查,不仅可以提供定位诊断的信息,还可以提供定性诊断的信息。其他如脑血管造影等都可以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但最后的确诊还是要通过病理检查。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检查并不是费用越高就越好。”

  就诊两检查 治疗五方法

  李安民 解放军304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
      郭晓明 解放军304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
      李树合 解放军304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

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但脑胶质细胞瘤是一种恶性脑瘤,没有良性和恶性之分!
  中国教育电视台《健康你我他》栏目邀请国内医学界知名专家作为嘉宾,定期向观众介绍相关知识,回答观众的现场提问。为了方便观众更加细致地了解播出内容,本报刊登该节目内容。中国教育电视台《健康你我他》每周五19∶35首播,本报在节目播出后第2周摘要刊登,敬请读者收看、阅读。本期推出《防治脑胶质细胞瘤》。——本版编辑

  特邀专家

上一篇:肿瘤的预防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