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心里与心外——社会心理学家
眼中的日常生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社会心理研究室协办
最近一系列披着高科技外衣的虚假产品被本报陆续揭露,在读者中引发热烈反响,很多读者打电话到编辑部,讲述某厂家销售人员以“高科技”“权威机构认证”为幌子欺骗他们的过程,让人不胜感慨。
如今,打着“高科技”“权威机构认证”旗号出来行骗的企业和产品越发多了起来。为什么那些夸大滑稽的宣传用语,明显违背科学常理,却让很多高知人士深信不疑?为什么人们总是仿佛故意忘记旧日的教训,在一次跌倒后,又成了另一种虚假产品的俘虏?
最近在我的一个亲戚家发生了一场争吵。这位亲戚看到北京一家厂商到他所在的家属大院推销一种频谱治疗仪器。这种仪器通电后不断振动,人坐在上面,据说可以改变身体频谱,治疗许多老年常见疾病。
两天下来,便卖出去9台,每台售价3900元。亲戚动了心,尽管为此与夫人和孩子大吵一架,还是把这个宝贝请进了家。几个月后,当我再去他家时,那台“神奇仪器”已经毫无疗效,被扔在角落里。
为何打着“高科技”旗号的医疗器械、保健品会特别受人青睐?这还要从现代生活的特点说起。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判断形成的心态基础是怀疑和放弃原有经验
现代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未知世界的大门在人们的努力下逐渐打开。各种各样超出人们想象的技术被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每个人每天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新的观念,新技术的更新更是快得惊人。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自己原有积累的日常生活经验就会存在一种随时可以被颠覆、被替换的心理准备。不需要推销员花费过多口舌,中老年人都会很容易地站到所谓“高科技”的一边,在心里感叹时代不同了,并且希望通过接受新的知识,证明自己与时俱进,心理上的青春还在。
通常从推销员的对话就可以看出他们很熟悉消费者这样的心态。他们频频使用让人如坠云雾的高科技用语,一般人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很容易感到这是一个高科技产品。在高科技面前,人们感到渺小、无知、落后,怀疑、批判和分析能力就降到了最低点。
在专家社会中,依赖专家代替自己进行判断,形成了“权威—服从”关系
现代社会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专家社会。我们住在高层建筑上,并不时时刻刻担心楼房会轰然倒塌,自己会被埋在瓦砾之中。我们乘坐汽车上班,也不担心车子突如脱缰野马,横冲直撞。我们生病开膛破肚做手术,并不怀疑麻醉师的药物无效。我们的放心全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专家时代。
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专业化,使我们不可能成为一个全知全能的人,日常生活经验中大量的内容变成了如何寻找专家、如何获得专家的服务。
我们每个人自己也在努力把本职工作做好,学而专精,成为某一个小领域的专门人才。因此,专家社会是一个人们彼此之间相互紧密依赖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对事物进行判断的权利就会被让渡给各方面的专家。我们与专家之间就形成了一种“权威—服从”关系。
在亲戚的例子里就出现了这样一种关系。他在解释购买依据时,特别强调是北京的厂家。
他认为在首都所在地是不可能出现坑蒙拐骗现象的,这让我这个来自北京的人很容易看出它的盲目。而很多以高科技自诩的治疗仪也是有“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金桥重点工程”和“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生理实验室的实验研究报告”的标签。这些标志都会导致处于“权威—服从”关系当中的服从者形成依赖和信任的心态。
在权威—服从关系中,诚与信的不对等,使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上
在现代社会中,的确没有人可以离开专家而生存。但是,谁来监督专家系统,使之成为可以信赖的呢?专家系统必须有自己的守护神,才能不会受到不法商家的利用。这个守护神就是完备的制度。我们信任专家,不如说我们信任的是专家制度。专家制度借助一定程序对专家和商家进行长期的考察,从而保证专家系统和市场系统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正是它的保证下,我们可以不认识专家这个人,可以不通过“日久”来“见”专家之“心”,可以不必过多担心自己被唯利是图的商家坑蒙拐骗,被丧失职业道德的所谓专家误导。
从熟人社会中的人际信任转到生人社会的制度信任,依赖的正是制度的严谨和完善。制度向消费者保证专家的知识和发明的可靠以及商家具有“诚意”,即提供真实的、有益的产品进入公平交易的市场。这就是说,现代生活中的“诚”是由制度来保证的。
“信”或信任实际上是一个对未发生事件的肯定的预期,是一种充满风险的过程,也是“惊险的一跳”。但是,如果没有信任,社会生活就无法继续。一方给予了信任,而另一方没有以诚相待,就会失信于对方,这一诚信关系就会丧失。
人们应多了解科学知识,不要轻易放弃在长期生活中积累的经验
而在现代生人社会,个人往往没有能力对一个具体的厂商或一个新的技术产品进行判断,制度建设就变得极其重要。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惩罚力度、对新产品的市场准入限制、对举报线索的重视、对市场秩序管理的广泛参与都将影响到诚信之间是否可能对等。
在市场制度和专家制度远未完善的今天,处于权威—服从关系中的我们一方面无法不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选择,另一方面,由于依赖专家系统而可能面对一个诚与信不对等。这就是我们当下的处境,一个消费者普遍的弱势地位。
这时,如果偏重怀疑自己的日常经验、盲目相信和依赖所谓专家、不能识破不法商家的做法,就很可能成为牺牲品。
因此,一方面我们应多了解科学知识,不要轻易放弃自己在长期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例如,《北京科技报》在对虚假产品的调查中,多次询问了推销员自己是不是使用,自己感受到的效果如何。这就是从人际信任的角度进行考察。
另一方面,就是应该关心和参与到制度建设的行列中:不轻信所谓权威、警惕上当受骗、遇到伪科学产品进行举报和揭露骗局,这样,诚信才会逐渐对称,信任才不会变得惊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