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癌症 > 肿瘤 > 甲状腺癌 > 正文

甲状腺癌——病理、分型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3-01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一)病因
    西医学认为本病确切病因尚难肯定。可能系多种因素所致。这些因素涉及地理土壤、源污染、遗传素质、化学物理、微量元素和放射线外照射等。甲状腺癌变的发生,先由致甲状腺肿物质、致癌物质、放射损伤、微量元素缺乏等一个或数个触发因子引起细胞内脱氧核酸(dna)特性的改变;然后在具有刺激甲状腺生长作用的垂体促甲状腺激素(tsh)作用下,促使甲状腺增生肥大或细胞突变而成良性或恶性病变。
中医认为,本病与情志内伤、饮食和水土失宜以及体质因素密切相关,是形成本病的重要原因。
    (二)病机
    患者长期忿郁恼怒或忧思郁虑,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肝旺侮土,脾失健运,湿痰内生。气滞血瘀与湿痰互结于颈部而成石瘿。或饮食失调,或居住高原山区,水土失宜,致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而生痰,痰阻气机,痰气瘀结;或感山岚水气,不能濡养筋脉,致气血郁滞,津液内停,凝聚成痰,气血痰饮郁结,形成瘿肿,年深日久,遂生恶变。因气滞、痰凝、血瘀三者壅结颈前是石瘿形成的基本病理,且部分病人还表现为痰气郁结,郁而化火的病理变化。故本病早期以实证者居多,但病久耗伤气血,阴精受损,病常由实转虚,其中尤以阴虚、气虚为多见,以致成为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之虚实夹杂证。
    二、分型、分类
    绝大多数甲状腺癌的发生来自滤泡上皮,少数可以来自滤泡旁细胞,极少数来自甲状腺的间质。甲状腺除了有原发癌外,还有继发癌。目前分类大致为:①乳头状癌(隐癌、腺内型、腺外型);②滤泡状癌(包膜血管轻微或可疑浸润,包膜中度或明显浸润);③未分化癌(包括鳞癌);④髓样癌;⑤恶性淋巴瘤;⑥其他原发肿瘤;⑦转移癌。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恶性程度最低,未分化癌属高度恶性,髓样癌的恶性程度介于两者之间。恶性淋巴瘤原发于甲状腺并不多见,常常是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其他原发肿瘤及转移癌较罕见。
    [临床表现]
    一、症状体征
甲状腺癌的症状因其不同的病理类型和生物学特性而表现各异,局部体征也不尽相同。它可与多发性甲状腺结节同时存在,发病期多无明显症状,只是在甲状腺组织内出现一质硬而高低不平的肿块。
分化良好的甲状腺癌其特点是生长缓慢,尤其是乳头状腺癌,常表现为局限于甲状腺一叶或峡部无症状的肿物,多年生长缓慢,常被病人本人或在常规检查时发现。偶尔长大的肿物,可产生气管压迫、吞咽困难或局部压迫症状。5%病例有淋巴结转移,10%的病例发生血行转移,通常转移到肺、骨或脑。
未分化癌和少数髓样癌,常为高度侵犯性,发展迅速,生存期短。甲状腺结节或肿块多在短期内迅速变硬、增大,腺体在吞咽时上下移动性减少,或固定。更多合并有局部症状:如颈部常有不适或胀满感、束紧感。初诊时多有颈淋巴结的转移,并可出现波及耳枕部和肩的疼痛,声音嘶哑,以及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和明显的hornrt综合征。未分化癌100%病例有血源性转移,远处转移主要在扁骨(颅骨、椎骨、胸骨、盆骨等)和肺。其骨转移,常无症状,但也可由于脊椎压缩性骨折而有疼痛或神经症状;肺转移表现为弥散性浸润或局限性的结节。
    髓样癌,临床上表现为甲状腺内有不吸收放射性碘的孤立的硬结节。20%有家族性,有家族史者常为双侧性。由于癌肿产生5-羟色胺和分泌降钙素,因此临床上可出现腹泻、心悸、脸面潮红和血钙降低等症状。晚期,50%以上病人有淋巴结转移和血源性转移。
临床上有些病人的甲状腺块并不明显,而以颈、肺、骨骼的转移癌为突出症状。因此,当颈部、肺、骨髂有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瘤存在时,应仔细检查甲状腺。
    二、临床分期
    甲状腺癌的分期取决于肿瘤的范围、病变的组织类型和病人的年龄,美国癌症联合会推荐的分期系统包括了所有这些因素。使用这个分期系统统计,3年生存率分别为ⅰ期95%以上,ⅱ期50%-95%,ⅲ期35%,ⅳ期的少于15%。
    肿瘤的解剖范围由肿瘤、淋巴结、远处转移(即tnm)等三方面来决定:
    原发肿瘤(t)分期:
    tx:肿瘤无法估计。
    to:未见原发瘤。
    t1:肿瘤最大直径≤3cm。
    t2:肿瘤最大直径>3cm。
    t3:腺体内多个原发肿瘤病灶。
    t4:肿瘤固定;肿瘤穿出甲状腺包膜直接侵犯周围组织。
    淋巴结受累(n)分期:
    nx:淋巴结无法估计。
    n0:临床或组织检查未见淋巴结受累。
    n1:临床或组织学检查有淋巴结转移。
    远处转移(m)分期:
    mx:远处转移无法估计。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